巧用多媒体融媒体,满足老龄人“文化养老”的多样需求
发布时间: 2022-11-18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终身学习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实施发展老年大学行动计划,到2022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

  每年的上海市及各区的老年大学“招生季”,总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龄人报名,爱好学习的老龄人都期待着在圆上自己的“大学梦”,让老年生活更有文化品位、更具知识涵养,过得更加丰富而美好。

  日前由上海市有关部门开展的上海老龄人学习状况调查研究清晰显示:老年学习者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指标明显高于未学习者。老龄人参与学习,就能扩大社交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到自我价值;与家人朋友相处的和谐指数等,均能与日俱增。

  怎样尽可能满足让沪上更多的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心愿?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届全民终身教育活动周期间,金山区充分运用如今多媒体、融媒体的技术手段,为破解老龄人报名上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困难,开设出了多门老年慕课,让老龄人也能和在校大学生、青年白领一样,在线上走进“慕课课堂”,打破传统的课堂空间学习模式,在家或其他方便的场所也能随时上“慕课”,把那些老龄人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学到手。也能和年轻人一样,让自己跟上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

  由此想到并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再进一步,把通过开办和办好更多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尤其是开设出更好更多的“老年慕课”,为老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无远弗届的学习天地;让老龄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都能年年迈开步、年年有进步。

  在进一步提倡和营造老龄人“文化养老”“知识养老”的氛围,为老龄人创造和提供更便捷、更轻松、更友好、更有效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上,可否也多听一听老龄人和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把这些意见建议加以落实。比如,在有条件的社区文化中心或居委老年活动中心乃至居民楼里,可否辟出一个或几个小型乃至微型的老年学习场所,作为老年大学的分教学点,安排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不久、学识与能力均符合老年大学教学资格的老教师或其他有能力者担任师资,开设出若干门适合老龄人“老有所学”需求的课程,以满足周围爱学乐学的老龄人当一回“老大学生”的心愿。同时,考虑到如今60岁至70岁之间的老龄人中,不少人和电脑和智能化手机也有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地“亲密接触”,有着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使用4G、5G智能化手机的能力,对将自己的日常学习或读老年大学有着趋向于智能化、多媒体化、融媒体化的愿望,可否仿效金山区等地区或单位的做法,多多地开设出内容优质、适合于老龄人的“老年慕课”。这样的话,老年大学即便不能“遍地开花”,也可通过让老年大学“上线”,实现多媒体教学、融媒体教学而成为更多老龄人“开在自己家里的好学校”。坐在家里,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上课学习。

  如今的绝大多数老年朋友衣食无忧,养老金实现了“年年连增”,老龄人日常生活里想吃点就吃点,想去哪里走一走、玩一玩也没啥问题。可是,如何实现“精神养老”、“文化养老”、“知识养老”,倒是越来越成为老年朋友需要考虑、更是社会有关各方需要出谋划策和推出更给力举措的大事。进一步办好老年大学,且通过多媒体、融媒体手段,把老年大学办在老年朋友们的家门口乃至家里,这是很让包括笔者在内的老龄人期待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