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三个聚焦”深化大城养老
发布时间: 2022-11-18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面对“三人行已有一老”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摆在“老小旧远”民生工作之首,着力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激励表扬。

  

  聚焦社区嵌入式养老,让广大老龄人原居安养

  我们在全国首倡“社区嵌入式养老”,让老龄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在家庭亲情的陪伴下颐养天年。今年,我们出台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对全市深化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提出标准和示范,要求全市各街镇普遍按照“15分钟服务圈”布局,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均衡、优质发展。

  全市重点打造了268家多功能、枢纽型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并建成180家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700多家社区日间服务中心、1000多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还在家门口建成1700多处睦邻互助点,形成覆盖城乡社区的养老设施“骨干网”,将专业照料、助餐服务、医养结合、健康促进、智能服务、家庭支持、养老顾问、精神文化等8大类24项服务作为“标配”嵌入进去,为老龄人提供可及的近家、进家服务。

  以社区嵌入式养老为基点,上海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建成15.4万张养老床位,基本缓解“一床难求”,并有序推进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试点探索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100%,一定规模的养老院普遍内设医疗机构;全市1687处养老顾问点、2486名养老顾问员,每年可提供10万人次有温度的服务;去年开始在养老机构中开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已建成床位2000多张,今年还启动首批28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探索解决日益严重的认知障碍照护这一痛点问题。

  

  聚焦支付保障,增强养老服务发展新动力

  当前养老服务市场发展还不够充分,很大的掣肘是个人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不足,相应的供给动能也不足。为此,我们把完善支付保障作为养老服务发展的“牛鼻子”。

  在需求侧,逐步完善各类专项津贴、服务补贴和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老年综合津贴制度,三年多来累计发放近197亿元,惠及391万65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建立经济困难老龄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每年支出6亿元左右,惠及8万人;建立全市范围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累计基金支付33亿元,服务51万人。建立全市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作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守门人”。连续七年开展困难家庭适老改造,今年试点老旧小区居室适老环境改造。

  在供给侧,着力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和服务收费。加大建设补贴力度,养老床位补贴最高达到每床12万元。全面落实国家对养老服务业税收优惠与公用事业费用减免政策。目前,全市已经培育了一批养老服务优秀品牌,形成了一支6.5万名养老护理员专业队伍。

  

  聚焦平台建设,履行民政部门的使命和担当

  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注重平台搭建,统筹各类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一是体制保障平台。上海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包括20个委办局和16个区政府,作为协调全市养老服务发展的指挥部,在国办“5号文”出台后的一个月内,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的“26号文”。

  二是产业促进平台。每年举办上海国际养老博览会和老年福祉产品设计和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多个老年康复辅具产业园区,推动老年用品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

  三是信息服务平台。今年,推出了“市养老服务平台”和公众号“上海养老顾问”,汇聚各类政策和3000多家机构信息,让寻找养老资源“像网购一样方便”。

  四是长三角一体化平台。一年多来,四地推动成立长三角养老服务相关社会组织,发布长三角养老服务发展报告及政策汇编,持续推进养老领域的标准互通互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待遇政策异地通关。

  借此机会也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进一步发挥好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二是把长护险制度纳入养老服务体系整体考虑。建议打破基金管理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壁垒”,强化长期照护服务功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希望国家赋予东部及长三角区域更多先行先试的机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