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闫晓波提议医养结合需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
发布时间: 2022-11-18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来临,接踵而来的是老龄人赡养问题,老龄人作为弱势群体,国家该如何保障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闫晓波表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经过10余年的时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医疗体制不断深化,虽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困境,建议医养结合需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经过调研、走访,闫晓波委员了解发现如下问题:

  其他一些省份设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在运行此制度中发现虽能提供一些帮助,但基金筹集渠道单一,护理费用主要来源于职工保险基金,人均费用偏低,提高居民和职工的收缴率不具备可行性,如果没有财政和其他社会资金支持,难以保障护理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医养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缺乏完善系统的医养结合监管体系。在长期医疗保险护理制度中,尚无对老年人的医护照料质量建立统一的评估机制,医疗质量难以保障。医养服务只限于服务人员、设施、房屋等硬件规定。

  养老机构难以承接医养服务。由于养老机构自身发展受到多方面限制。政策提倡举办家庭或小型养老机构,但难以达到消防标准,无法获得设立许可,医疗水平偏低,普遍“小、散、弱”。而居家老年人迫切需要健康咨询、慢病管理、日常护理、康复服务。当前,社区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医疗资源紧张,无暇顾及老年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不够好。虽然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行很长时间,但发展不均衡,原因之一全科医生不足,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另外基层医生编制、工资待遇和福利有限,使基层医生队伍不稳定;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度不够,实质服务少。

  闫晓波委员表示,要突破上述困难,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医养结合管理涉及民政、卫生、人社、老龄办、财政、消防等部门;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医养结合一体化的行政协调机制。可进行如下尝试:

  尝试一些医疗机构改变模式:一类规模小、医疗水平低、空床率高的医院逐步向康复或护理医院转变,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慢性病老年人拖占床位不愿出院的问题,也可以缓解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另一类大型综合医院也可以增设老年科和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医养结合,对疑难病危重病给予救治,同时增加养老照护功能,培养护理师。

  尝试一些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我国养老机构目前还不能进行医疗服务,因此不能获得医疗资质,应该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聘请医务人员定期巡诊,同时设立老年健康训练馆、诊室、急救室、CT室及检验室,定期体检,建立老龄人个人健康档案,提高服务针对性和医养的有效性。

  尝试医养结合模式:一些医疗水平不高、空床率高的医疗机构与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结合,通过相互购买的机制建立合作关系,使资源有效配置,节省投资成本,降低风险。

  医疗机构与社区结合:因为居家养老是我国最重要、最基本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最大问题是孤寡老年人孤独、意外有病陪伴和救治不到位。如何让独居老年人缓解孤独、无助是大问题。社区建设需极大加强,如设专人专管、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设立家庭医生,社区定期组织活动,如打牌、跳舞、太极、唱歌、游艺等多种形式活动,有益健康、益智并增进邻里间感情。政府组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委托专业团队管理,设立健康门诊、药房、康复室,免费为社区老年人服务,定期检查指导,可以招募自愿者,上门服务。

  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扭转医疗资源支持不足的局面。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导向,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优先解决需求最迫切的失能、半失能和高龄群体的养老问题。

  大力推进远程服务,弥补医疗机构、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医疗资源不足现状。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放心、高效的医疗服务。

  更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更好的利用现代化手段,采取信息共享、远程智慧化服务等方法,弥补全科医生资源缺乏问题,让老年人得到真正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