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疫情防控怎么做?看看这篇文章
发布时间: 2022-11-18


  除了人社局日前宣布出台一系列减负政策,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了多个领域的疫情防控工作规范,涉及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救助管理等多方面的措施。

  疫情正处于防控关键期,上海也在加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各方面工作。

  除了人社局日前宣布出台一系列减负政策,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了多个领域的疫情防控工作规范,涉及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救助管理等多方面的措施。

  一、儿童福利领域

  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和社区特殊儿童疫情防控工作规范。

  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在儿童福利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方面,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宣传防控知识、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执行防护流程、规范开展儿童护理、强化应急保障等。

  强化备班备勤制度,要按规定比例配足工作人员并落实到个人,每套班均需落实备班人员,备班人员要时刻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应急状况。提前与所在辖区防控指挥部等相关部门协调,预备应急车辆,随时为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好应急准备。

  在社区特殊儿童方面,建立每日联系和长效关爱制度,并将社区特殊儿童优先纳入社区疫情防控体系,加强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上海市养老服务领域

  从健全值班值守与网上每日直报制度,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制度,强化机构内部防护,保障刚需养老服务,加强防控宣传教育,做好老龄人心理慰籍,及时开展督查检查,积极协调物资保障八个方面采取措施。

  比如,市、区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确保通讯畅通。同时,通过网上直报系统于每日下午15点准时报送返院老年人、返院员工、人员隔离等信息,不得迟报、瞒报、漏报。

  针对家属探视,不提倡家属进入养老机构探视,引导和帮助老龄人同家属之间利用视频、电话等方式建立联系;确有因老龄人病重、病危、病故等特殊情况需探视到访的,应做好登记核查、体温监测、协助消毒、安全提示等工作,按照指定路线和区域进入养老机构探视;对非直系家属(监护人)和非本市居住的老龄人家属,暂不开放探视。

  针对返沪员工,各养老服务机构对离沪返回的工作人员一律要求自行居家观察14天,观察结束情况正常后上班。

  社区长者食堂和老龄人助餐服务点如继续提供集中就餐服务,需对工作人员和就餐人员严格落实佩戴口罩、监测体温、定时消毒等防控措施;对于有助餐刚需的老龄人,务必保障力量做好上门送餐服务。

  三、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

  上海市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要全面加强入站甄别,做好站内疫情防控,加强机构自身防控,实施封闭式管理,人员不得随意进出。

  从受助人员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管理、物资保障三个方面进行防控。

  例如在入站预检时,救助管理机构在受理登记前增加一次预检流程。所有进站人员都需测量体温。

  护送来站的护送人员及受助人员,由专人用手持红外测温仪测体温,如有发烧、咳嗽、气促等症状,不得进站,及时隔离送医,并向当地社区防控部门上报处置情况。

  自行来站的求助人员由专人发放口罩,并用免洗抗菌洗手液洗手。由专人用手持红外测温仪测体温,同时询问求助人员基本情况、身体状况,近期是否到过重点地区或是否接触过其他发热病人等信息。如有发烧、咳嗽、气促等症状,及时隔离送医,并向当地社区防控部门上报处置情况。

  四、上海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主要有感染预防控制、可疑病例发现与报告、加强宣传教育、推进“一网通办”在线办理四个方面措施。

  例如,做好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通风、清洁与消毒,每半天至少进行一次严格的环境消毒;若出现办事群众聚集的情况,应及时疏散,引导间隔排队或至室外空旷处等候,同时提高消毒频率,确保办公场所、受理大厅地面、进出口等消毒无死角。

  公布“全程网办”清单,通过本市“一网通办”平台、“一网通办”智能自助终端载体引导居民网上、掌上办事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受理大厅现场人员流量。对确需到受理大厅办事的群众,可引导居民通过“上海发布”“上海民政”“上海社区公共服务”等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预约,并主动通过电话告知预约的居民所办事项情况,比如是否可以网上办理、所需申请材料等等,尽可能减少居民跑动次数;同时,合理调配窗口一线工作力量,优化服务流程,减少人员聚集。

  除了上述四个大的领域,上海市民政局还发布了上海市婚姻登记场所,上海市福利彩票销售场所,上海市殡葬服务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规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