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擦亮“长寿之乡”品牌,三水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城市价值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今年以来,佛山市三水区把实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纳入2020年度民生十件实事,投入720万元在西南街道、云东海街道和乐平镇有条不紊地建设镇级社区养老中心,计划为辖区内的长者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锻炼、送餐助餐等服务。

  近日,三水区民政局局长李健峰接受媒体专访,介绍三水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李健峰表示,民政工作就是民生工作,而民生关乎民心,三水区民政局将看准新形势、抓紧新机遇,防风险、补短板、创亮点,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三水城市价值提升。

  信息化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效能

  南方日报:为何三水区会如此重视社区养老的发展?社区养老在三水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健峰:目前,三水区老龄人口总体情况呈现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老龄化程度较高、高度集聚和寿龄较高。

  截至2019年底,三水全区户籍人口60岁以上有8.3万人,占总人口的19%,其中,3万户籍老年人集中在西南街道,全区80岁以上老年人1.3万人,高龄化率约为15%。

  与之相对的,则是养老机构的床位不足。

  三水全区现有养老机构9家,除西南街道拥有4家养老机构外,白坭镇、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南山镇分别有1家养老机构,共提供养老床位3704张,每千名户籍老龄人拥有养老床位47张,虽超出全市平均水平,但依然处于一床难求的状态。

  为此,三水区近年来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其中社区养老是三水区目前的短板,也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经过近2年的投入,区镇两级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和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新建的3个镇级社区养老中心也将成为全区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提升全区的社区养老水平,成为机构养老的有力补充。

  加快完善特殊群体兜底保障

  南方日报:保障体系建设是民政的重点工作之一,请问今年有哪些工作安排?

  李健峰:在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和要求下,三水区民政局将在抓好信息化建设实现精准帮扶的基础上,做好基本政策救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危济困,并根据三水区实际情况出台自主帮扶政策。

  目前,三水区已经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格局。

  去年全年,三水区向全区在册低保对象492户1027人发放低保金928.08万元,发放特困人员供养经费1231.86万元,向低保对象、临界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全年发放临时价格补贴85.35万元,医疗救助13651人次支出589.16万元。

  可以说,三水区真正落实了政策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三水区民政局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低保家庭子女读大学存在经济困难,已经着手出台教育资助措施,计划针对低保家庭中的子女正就读大专以上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助学金,每年涉及资金约45万元。

  同时,为提高社会救助信息管理水平,三水区将继续依靠广东省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和佛山市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整合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资源,整合民政、人社、财政、卫计、教育、住建以及扶贫办、慈善会等救助业务和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核对和精准救助。

  南方日报:基层政权建设方面三水区民政局也是走在前列的,今年会有什么工作重点呢?

  李健峰:近年来,三水区不断深化“四会联动”基层自治方式,构建了“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格局,在基层自治、乡村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文明村风等各项事业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以往的基础上,三水民政今年将结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动融入基层治理,查漏补缺,针对现存的村委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协同不畅顺等问题进行攻坚,从基层治理的角度为三水提高城市价值作贡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