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生前预嘱
发布时间: 2022-11-18

  “我每天接到的咨询电话基本上都是家属打过来的。因为他们都知道,亲人已经走到生命的末期了。大家都知道已经留不住亲人的时候,我们还能为他做一些什么,大家几乎都异口同声说尽量减少痛苦。实际上,减轻痛苦就是契合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日前,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23)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出席会议的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临床的实际工作当中,普通老百姓知道缓和医疗或安宁疗护的并不多。缓和医疗在我国现行卫生医疗政策框架下实施有难点,但新时期医疗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医疗的推广。此外,生前预嘱仍需要扩大推广传播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的理念。

  国务院参事、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以“让公共资源和各部门政策形成合力推动长期照护事业发展”为题做主题分享。她指出,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提供安宁疗护的长期照护机构包括民政、卫生两个系统。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各级政府和多个部门虽然提供了大量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设长照机构,但政策往往仅限于部门内部管理的范畴,凡跨部门从事同类工作的机构无法享受,导致安宁疗护等试点工作普遍存在依赖财政补贴、硬件投入挤占人员投入空间、缺乏政策调整机制、民众获得感低等现象。

  对此,邓小虹提出长期照护机构统一政策分类管理、收治失能失智者额外补贴、电水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及税收优惠、公共财政补贴实施“费随人走”、长期照护费用从按项目付费改为按功能状态打包付费等多项建议。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高山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缓和医疗的宏观环境和体制机制问题。他表示,缓和医疗在我国现行卫生医疗政策框架下实施有难点,但新时期医疗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医疗的推广。其一,医保改革方将诊疗服务纳入成本,在总额预付的条件下,无论是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疾病诊疗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都有利于缓和医疗服务。其二,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纵向整合,医院技术与基层卫生机构的日常疗护可以更好地结合。其三,家庭病床也纳入医疗体系,实现“医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家庭病床”一体化运营后,更有利于开展缓和医疗。其四,医改可实现缓和医疗的横向整合,为了能够提供全面、完整的服务,缓和医疗需要整合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服务,由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协调。此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医疗活动都在互联网新的技术支撑下得到发展,切实推动了互联网+缓和医疗的进展。

  个人意愿的表达是实施缓和医疗的必要条件,而生前预嘱正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途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秘书长王博表示,生前预嘱(Livingwill)是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生前预嘱提倡人们适时了解缓和医疗、选择有尊严地离世,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生前预嘱。

  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宁晓红分享了该医疗组在推动院内安宁缓和医疗理念和实践中的做法,通过融入多个科室进行院内会诊的方式推动缓和医疗在协和医院落地实施。缓和医疗会诊不仅切切实实帮助了病人,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矛盾纠纷,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减少了过度医疗和无理医疗要求。她认为,我国三级医院应该在缓和医疗领域起到示范、教学、宣传和引领等关键作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