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创新形式搭建养老服务平台,8年2.6万人受益
发布时间: 2022-11-18


  “你好,我爸生病了,妈妈腰又扭伤,我现在人在外地,能麻烦您帮我到家里看看他们吗?”8月15日下午,来自山西的刘和玉无助之下,给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李陈丹拨打了这通紧急电话。让他颇感意外的是,素昧平生的李陈丹一句也没推脱,没过半小时就在他父母家中给他回电。

  在定安县塔岭新区,只要提起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家成立8年多的公益性民间组织,通过设立“夕阳红社会大学”,在小区搭建“居家互助康养服务站”“学雷锋慈善服务队”等新形式老年服务平台,鼓励老年人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抱团互助,快乐养老。8年来,服务范围从几个人到塔岭新区33个小区,如今已让2.6万多名老年人受益。

  79岁的刘化敏刚加入到“夕阳红社会大学”时只为了“图个乐子”,可渐渐地他却发现这个“学校”“不一般”。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从舞蹈到合唱,从模特走步到书法绘画,从摄影到唱京剧……各式各样的班在这里一应俱全。授课老师有来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还有专业的舞蹈演员。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每天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互相督促。这些时光赶走了他们的孤独,也让他们温暖了彼此。

  除了夕阳红社会大学,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目前也已经组建了太极队、模特队、舞蹈队、乐队等各类艺术团体52个,骨干成员近500人,其中常态性参加活动的成员就有约3000人。

  65岁的贾翠英说,老年朋友们不仅在这里发掘了自己的兴趣,还找到了拥有共同爱好的“小伙伴”,既强健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更难得的是,大家在这里大家互帮互助,在获得彼此认可的同时,找回了久违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定安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理事长付子云介绍,在以“候鸟”老年人为主的定安塔岭社区,许多老年人独自生活他乡,没有朋友,吃、住、行、医、精神娱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中心尝试以社区为单位,一方面努力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带动社区包括旅居老年人在内的更多老龄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组织老年人们成为“学雷锋”志愿者,帮助老年人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团体,互相传递正能量。

  “为别人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70多岁的曹为和和吴光兰对此深有体会。今年1月初,曹为和在独自买菜回家时不慎摔倒,导致胯骨骨折,而此时他的妻子吴光兰正在三亚旅游,女儿在外地一时赶不回来。

  忍着疼痛,曹为和联系到小区“学雷锋慈善服务队”,令他惊讶的是,几名小区老年人第一时间就出现在他的家门口,虽然都年事已高,但谁都没埋怨,大家互帮互助,最终将他安全地送达了医院。谁负责陪护,谁负责送饭,谁负责办手续……刚把曹为和安顿好,几名老年人还自发地分起了工,没有怨言地承担起了曹为和“家人”的职责。事后得知这一切,曹为和和吴光兰多次激动地流下热泪。

  从那以后,每当社区里举办大型活动,俩人总是积极参与,即便是搬桌子、抬椅子这样的重活,他们也总是跑在最前头。他们说,“帮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我们既然已经获得了别人的帮助,那就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回馈大家。”

  目前,定安塔岭新区33个小区都已设立“学雷锋慈善服务队”,每个站点都有超过20名志愿者。除了老年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大家还经常组织活动走进敬老院、盲人院进行志愿服务,走进乡村学校支。今年疫情严重时期,各小区的志愿者们还自发地通过喇叭帮助政府宣传,给小区公共区域消毒,为住户生活起居难题解忧。

  “在互帮互助中,我们的模式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老年人解困、替子女尽孝三重作用。”付子云说,随着加入夕阳红组织的人越来越多,组织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他计划将辐射范围慢慢扩散到定安的乡村,让更多留守在乡村的孤寡老年人也获得针对性的养老服务,真正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