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两个聚焦,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渭南模式”
发布时间: 2022-11-18


  8月27日,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李锋就渭南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进行了通报。

  据李锋介绍,我市自2010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加之渭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好,老龄人相对比较长寿,今年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龄人将达到96万,而且以1.5%的比例逐年递增,老龄化形势严峻。

  2019年9月,我市被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列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

  今年以来,市委书记魏建锋主持召开市委深改会议,调研出台试点方案;成立了由市长王琳任组长,副市长刘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养民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8月5日召开了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次改革试点按照"两年部署,分步实施,市县镇(办)社区四级联动,一体推进"的思路实施。

  聚焦民生需求,搭建覆盖全域的养老服务基础体系

  围绕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着力构建以城区为示范、以镇(办)为补充、以村(社区)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的"不远离家门、不变换环境""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体系,织密以城带乡、互为补充、星罗棋布、覆盖全域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网络。

  ——提升市社会福利院和县级福利园区示范养老功能。拓展市社会福利院的收养、康复、医疗、特护功能,两年来,面向中心城区新增收养孤、老、残等400多人。在全市11个县城中心,布局建设了以养老为主体功能的县级民政福利园区,新建养老床位6000余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200张。

  ——拓建镇(办)区域养老中心。整合民政领域和当地政府政策力量资金,建成镇级区域性敬老院11家,拥有床位1130张,标配基础医疗服务。每个区域敬老院覆盖周边2-3个镇(办)特困人员供养、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

  ——打造以村(社区)为依托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在村(社区)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累计投资1.4亿元,在全市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农村互助幸福院1592所,实现了中心村全覆盖。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4所,自办型老年食堂500余家,为老龄人提供助餐、日托、医养结合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完善居家托底养老服务。对全市特困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和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龄人开展摸查工作,建立基础数据库,签订关爱服务协议。下一步将借助"互联网+养老"信息平台,适时掌握居家老龄人动态。支持"嵌入式"养老机构开展"喘息服务",向老龄人提供月托、周托、日托等短期托养服务项目。

  聚焦精细精准,提升多样完备的养老服务能力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积极探索多样化服务,初步形成了"机构+居家""基本+特色""低偿+无偿"等统分结合、高低搭配服务模式。

  ——公办机构重点养。全市共有22家特困供养机构,入住特困供养人员1750名,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愿进全进。

  ——民办机构主力养。全市68家民办养老机构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73%;入住老龄人5246人,占全市机构入住老龄人数的75%。

  ——医养结合推动养。全市10家社区医院拓展经营领域,将医疗和养老资源有机整合、服务功能有效衔接。全市30家养老机构实现了医养结合签约服务全覆盖,并开通了绿色通道。

  ——村级组织助力养。全市有350多个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村,从村集体积累中按每人每月200到500元左右的标准补贴支持幸福院运营。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不仅解决了本村80名70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为附近村20多名留守老年人、孤残老年人和特困老年人提供了价廉舒适的"养老乐园"。

  ——邻里互助关照养。一些地方依托老年协会、留守妇女服务队等,组织低龄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与病弱困难老年人就近、就亲、就便帮扶结对,建立相对固定的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养老。

  ——社会组织参与养。实施"省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组织发展项目"等养老服务项目,金秋苑、颐馨苑等12家社会组织,参与实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建立了有安全风险和生活困难留守老年人主动发现和快速帮扶响应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志愿队伍合力养。全市953支志愿队伍通过"社工+义工"、"需求+项目"、"动态+常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助餐、助浴、助急、助行、助医、助乐等增值服务。

  ——知名企业支持养。正在洽谈引进河南爱馨养老服务集团、中铁建业养老产业投资公司等2家域外养老服务知名企业来渭连锁经营,重点培育打造了东秀星、福音、五柏抱槐等11家专业服务能力强的本土居家养老服务品牌。

  记者问题:居家养老家庭,如果老龄人子女遇到生病或出差的情况,短期照顾不了老年人怎么办,咱们这次改革试点有没有探索什么好办法?

  李锋:居家养老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针对居家养老的老龄人子女遇到生病或出差旅行的情况,我们这次改革试点中探索出两个办法来解决。一个是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通过改造利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闲置物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并发挥机构养老专业精熟、设备优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服务辐射区域内的老龄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帮助解决老龄人的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及"五助"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二是支持嵌入式养老机构开展"喘息服务",向老龄人提供月托、周托、日托等短期托养服务项目,参与家庭养老(照护)工作,满足老龄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样,居家养老的老龄人子女可以有个喘息调休的时间,如果遇到外出办事旅行,就可以放心地把老龄人交给养老机构来照料,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

  记者问题: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运营主体是村民委员会,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互助幸福院运营比较困难,下一步怎样保障互助幸福院的健康运营呢?

  李锋:互助幸福院是保障农村老龄人居家养老的有效办法,既符合国情乡情,又普惠实用。保证互助幸福院正常运营,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撑,一是管理职责到位;二是补助资金到位。作为改革试点的配套政策,我市即将出台《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了幸福院的运行管理体制,就是"县级指导、镇级监督、村级管理、社会参与",幸福院运行管理的主体是村民委员会,所在镇(办)负责监督管理,县级民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确保幸福院工作有人管,老龄人活动有人组织,老龄人困难有人帮扶。关于运行经费补助,主要采取"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拓宽筹措渠道,《办法》中明确"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经费采取政府支持、部门帮扶、村级自筹、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进行筹集。"对建成运行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部分运营经费补助,确保幸福院能够健康有序运行,解决好农村空巢、独居老年人和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难题,让老年人们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实现居家能养老、互助度晚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