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龙坡区老年人迈入“幸福养老”,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以前,中国老年人提到“养老院”三个字就变脸,中国老年人曾对“养老院”普遍存在一种“误解”,抗拒和抵触情绪没有丝毫掩盖。近日,笔者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一社区和老年人聊天,再次提到“养老院”时,取代以前的反应,如今已经是老年人们发自肺腑的笑容和有目共赏的称赞。

  夏婆婆:生活难点一一得到了解决

  今年87岁的夏婆婆,两年前因为踩滑摔伤了腰,腰伤的疼痛让行走成了障碍,然而,闲不住的夏婆婆,习惯每天出去转上一趟,用夏婆婆的话说就是“每天关家里的生活我宅不了。”这让子女极其困扰,子女也因为工作繁忙,有心陪护但无力支撑家用。尤其在夏婆婆受伤后,吃饭、洗澡、康复就医都成了问题。一家人商量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夏婆婆安顿在了离家2公里不到的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如今,夏婆婆已经在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度过一年时间。近来重庆天气转凉,夏婆婆每天都会在专业护理师的陪护下去中心内700多平米的院子里转一转,“不怕走得腰痛时没人搀扶了,累了也有人按摩了。”夏婆婆看起来心情极好的样子。夏婆婆讲述,在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定期有人助浴,饭菜的口感都以软糯为主,肉类都以肉末、炖肉、煮肉为主,每天厨师都会亲自分餐且与老年人共餐以收集老年人对饭菜的建议。

  还让夏婆婆赞不绝口的是:“我们这儿卫生一点也不忽悠,特别有家的感觉。”而能得到本身就爱干净的夏婆婆如此评价的背后,是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了照顾老年人的体验感和作息时间进行的“无痕工作法”。每天老年人起床前,是工作人员清洁公共区域的时间,而消杀公共区域的消毒水比例特意请教了专家按照“既不会让老年人闻到明显刺鼻味道又起到消毒作用”的原则配备,老年人起床后,便是整理清扫老年人房间的时间......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种“无痕工作法”在充分尊重老年人们的生活作息中给了他们干净整洁的“家”。

  单婆婆:精神需求得到了全方位满足

  除了吃饭、洗澡、康复就医等得到解决,大多数老年人对“幸福养老”的内容都有一个共识:离家近,子女方便看望。某种程度讲,“原居养老”是老年人们的精神需求。今年80岁的单婆婆,脑梗后留下轻微肢体障碍的后遗症,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分身乏术,且不具备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离家不远的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也便成了单婆婆一家的最佳选择。

  刚到养老中心时,单婆婆每天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谈,工作人员经过观察和尝试聊天发现,单婆婆就是想和自己家人住一起。找到单婆婆心结后,每当单婆婆做康复锻炼时闹情绪“偷懒”,工作人员便会说:“单婆婆,如果你想早点回家,那你就得先把腿锻炼好,您的子女才会放心同意您回家住。”

  在渝州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生活4个月后,今年8月,单婆婆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工作人员也见证了单婆婆从靠助行器行走到靠拐杖行走再到如今的自主行走。这4个月,除了身体的改变,单婆婆对养老中心的看法也有了改变,回家前,单婆婆对工作人员说:“回家住试一试,如果不习惯我再回来。”为了充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九龙坡区各大养老机构都非常注重丰富老年人们在养老机构的养老生活,如开设老年大学、购买社工服务、邀请歌舞表演队、开办才艺比赛以及节假日邀请老年人家属一起“团年”等。

  “智慧养老”即将助力九龙坡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九龙坡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身和心都得到了归宿,然而不止于此,九龙坡区还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位于区新华七村202号附54、55号,一个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正在打造,这是区引进的上海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1套覆盖全区全部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体系。届时,将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3项融合,满足市-区-镇街-社区4级管理架构需要,实现全区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线上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将于今年内投用。

  九龙坡区作为全国第二批、重庆市首个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和全国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近年来,坚持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普惠性基本公共养老服务政策,优先满足高龄、失能、特殊困难等老龄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社区居家老龄人提供生活照料、托养护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做到在熟悉环境中生活、在亲情陪伴下养老,老龄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到2020年,全区13个街镇、111个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到2022年,45个行政村将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到90%以上、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达到60%以上,城乡养老设施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比率达到100%。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