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里,那些被网络挂号难倒的老龄人
发布时间: 2022-11-18


  不管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公立医院,都应该把老龄人不会网络预约挂号的问题重视起来。

  老龄人到医院挂号,白跑一趟?

  医院挂号遇到新难题—老龄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络预约挂号,跑到医院窗口挂号,却被告知号没了,只能白跑一趟?

  69岁的王大爷在医院门诊大厅里坐着,表情沮丧。医院挂号窗口工作人员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叫了下一位要挂号的患者。

  王大爷最近肠胃不舒服,想着来医院看看消化科,可是到窗口挂号时却被告知没号了,当日的号都预约满了。

  这让王大爷感到郁闷。自己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知道怎么预约挂号,来到医院也挂不上号,岂不是白跑一趟!

  还好有医院的志愿者帮王大爷打了医院总台电话,预约了下次就诊时间。

  疫情期间,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很多医院采取分时段全预约就诊措施。预约方式包括医院App、微信公众号、第三方挂号平台等网络预约方式,以及医院总台电话预约。老龄人对智能手机的熟悉程度不如年轻人,网络预约挂号给很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龄人就医造成了一定困扰。

  遇到挂号难题的不止王大爷一人。

  成都的刘大妈为了挂一个耳鼻喉科的专家号,在家里研究网络挂号研究了一周。她说,试了好几次都没挂上,一会儿提示没登录一会儿又提示没绑卡,“软件不会弄,太复杂了。”

  最后,她跑到医院,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使用医院自助挂号机挂上了号。

  上海的赵大伯也是这样。他曾向自己的儿子学习使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挂号,但跑到医院发现竟然是自费号,因为没有绑定医保卡。后来,找到工作人员帮忙,取消之前预约、退挂号费、绑定医保卡重新挂号,折腾了一个小时才搞定。

  还有一位老大爷,他的子女帮忙网络预约挂了号,跑到医院后,在别人的帮组下使用自助机打印出了号,发现自己来早了。想在挂今天的号,也都预约满了。老大爷不知道该咋办。

  他们表示,现在挂号看病“感觉比以前麻烦多了。”

  页面字体大小无法调整,还要来回切换平台

  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就医挂号这件事上,很多年轻人也在社交平台上大赞互联网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就医的高效、便捷。“比起以前,现在手机预约挂号太方便了,感恩时代的发展”。

  但是,这些便捷似乎离老年群体很远。

  需要看到的是,不管是网络预约挂号,还是公立医院自建的互联网医院,或者是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对待老年群体都不太“友好”,老年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年轻人,却要和年轻人同“屏”竞技。

  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已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医院依此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比如预约挂号、医院科室介绍、患者体检查询,就诊指南、住院须知、院内导航等等。这些栏目的设置,的确方便了患者就医,不过仍有一些针对老年群体优化提升的空间。

  比如,在预约挂号这件事上,大部分医院是在自己的公众号內,借助第三方的信息技术,搭建挂号系统,让患者在公众号内完成挂号的预约。

  然而,进入挂号页面后,字体的大小无法调整,无论是调整微信字体还是手机系统字体,挂号页面的字体大小都没有变动。小字体对老年用户而言是绝对的硬伤。

  还有,在网络挂号的操作流程上,患者在医院的公众号里预约挂号已经够麻烦,已经开发出App的医院直接在挂号流程里加上“致命”的一环---下载医院的App,在App里才能挂成号,完成所谓的导流。实际上,一些老龄人可能连手机属于安卓系统还是苹果系统都搞不清楚,更何况下载App了,他们内心所体验到的“麻烦”程度可想而知。

  即便医院暂时没有推出自己的App,不少医院也会选择先搞一个微信小程序,这样,将微信公众号上的挂号流程转移至医院的微信小程序。而医院的微信小程序也是类似医院公众号系统的相似页面。或者,有医院选择将微信公众号(订阅号)上的挂号流程转移至医院的微信服务号上。

  这样不断的切换平台,别说老年群体,恐怕年轻人也会觉得麻烦。

  将老年用户当成互联网土著一样去设计挂号系统操作流程,完全忽略老年用户的产品体验,也就不可能会受到老年用户的称赞。而即使是互联网土著,在体验完网络预约挂号后,大概率也会说“这个产品体验不咋滴”。

  实际上,老龄人网络挂号的问题并不是疫情引起的,早在2015年互联网医疗第一波热度时,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五六年过去了,问题依然存在。最需要医疗的群体,却离互联网很远,好几年都没出现改进的办法,这让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情何以堪。

  老龄人网络挂号难题,集中在哪里

  一个现实是,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的玩法不断翻新,各种线下资源完成线上化整合,老年群体们慢慢跟不上“新花样”了。

  前段时间,大连地铁站里,一位老年人因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地铁人员阻拦、大声呵斥,双方起争执。老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码;

  安徽的一位老大爷,因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提供健康码,徒步千里,耗时10多天,才从安徽毫州走到浙江台州投靠亲戚打工。

  江苏镇江,多名老年人因无健康码被乘客赶下车。他们连手机都没有,上哪去弄健康码!

  当然,这不是健康码的错,相比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早已熟悉玩法,老年群体在面对互联网的一些新鲜事物时,还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

  在网络预约挂号这件事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新宇总结了当下老年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刘新宇曾作过调研,发现老龄人看病预约挂号经常会碰到三种情况。

  第一种,老龄人用的手机不是智能手机,不能在网上预约;

  第二种,老龄人虽然用的是智能手机,但大多是子女替换下来的,他们不会使用手机通过网络程序预约看病;

  第三种,老龄人会用智能手机,但是怕操作错误或被骗,不敢用手机绑定医保卡或银行卡支付看病费用。

  这些情况,对于无子女的孤老或者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来说,尤为突出。

  刘新宇表示,互联网技术应用突飞猛进,年轻人轻而易举操作,老龄人却一头雾水。在他看来,医院的网络预约给老龄人就医带来的“不便”,是“数字鸿沟”的典型表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山东大学教授宋全成也提出,当今社会应该给老龄人更多的人文关怀,避免“技术歧视”“数字代沟”出现。

  近2亿人的群体,问题怎么解决?

  截止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么庞大的群体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医疗的需求。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加强对老年用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一位互联网医疗从业者透露,之前对老年群体提供的互联网类服务只局限在资讯类软件,对他们的数字化需求判断不准确,老年群体迫切需要的健康管理、就医类软件还明显不足。他认为,做的手机软件除了能够放大字体外,还需要精简软件操作流程,增加操作提示和客服,实现简单易懂的体验效果。

  也有互联网人士建议,老年群体需要更精细化的互联网服务,建议一些就医类软件设置老年群体版本,可调整字体大小,增加语音和人工服务。目前市面上还没看到类似的软件产品出现。

  刘新宇则建议,医院每天应为老龄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现场预约挂号的名额,并开设老龄人看病预约电话,有利于老龄人讲清病情,方便医院根据病情安排科室和诊疗时间。将这一措施在社区宣传,广而告之。

  也有行业人士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群体挂号难的问题,帮助老年群体网络预约挂号。同时,通过现在基层医疗成熟的轮岗模式,通过专家交流、签订转诊协议等方式增强服务能力。

  在公立医院层面,已经在解决老龄人网络挂号难的问题。比如,开设老年患者挂号就医绿色通道;针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开通专用挂号交费窗口,针对有智能手机但不熟悉操作方法的老年患者;在医院门诊大厅安排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指导他们使用线上服务或自助机挂号。

  也有医院根据近期数据,调整线上线下的挂号比例,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设定一个微信号可以与另外5个微信号绑定,方便子女为家里老年人挂号。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定期复诊的慢性病患者,可以在诊间直接通过医生挂号,预约下次看病时间,缴费后下次就诊无需再挂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