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发布时间: 2022-11-18


  有一种幸福叫“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尽管现在专业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但很多人老了后,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喜欢和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然而,很多子女因工作等原因,没办法全天候照顾老年人,老年人居家养老面临不少难题。老龄人的养老困惑该如何解决?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15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43家,在家门口幸福地养老,正成为长沙市不少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吃饭难

  一日三餐如何解决,一直是居家老年人最为头疼的问题。一人或两人吃饭,从买菜到烧菜再到饭后收拾,吃不了多少,工序却一样不少,进厨房成了一件苦差事。虽说出门就有饭馆,随手可点外卖,但这些饭菜普遍高油高盐,加上价格并不实惠,无法解决老年人长期的就餐问题。家门口能轻松吃到放心的饭食,成了众多老年人们的期盼。

  今年7月,长沙市在开福区、雨花区启动老龄人助餐配餐服务试点,试点工作以市中心老旧城区、老龄人助餐需求十分突出的社区为重心,重点解决高龄、孤寡、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龄人“吃饭难”问题,探索建立助餐配餐服务机制,此举深受老年人好评。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砚瓦池社区的善孝堂老年康养中心,一进门,便看到有十多位老年人在一起抛气球,老年人们一个个玩得十分开心。一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活动每天都有。十一点半左右,陆陆续续有老年人从外面进来就餐,一问之下,原来,这里建立了完善的老年人餐桌系统,得到了政府补贴,老年人只需花费几元钱就能吃上物美价廉的饭菜。75岁的周娭毑告诉记者:“我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后,平常一个人在家里吃饭既麻烦又寂寞,政府给了补贴,在这里用餐又便宜又方便。还能和其他老年人一起参加这里提供的各类娱乐活动。免除了做饭之累,摆脱了无聊孤独,成了真正的老顽童。”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不少嵌入社区的养老机构都在面向社区全体老年人开展助餐服务,但因为尚未纳入试点补贴范围,老年人的就餐积极性还不高。更多的社区,因为没有养老机构嵌入服务,无法提供助餐服务。开福区望麓园街道水风井社区80岁的独居老年人李奶奶一直为自己做饭吃烦恼,但社区暂时还没有开展助餐服务,老年人盼望着自己也能早日过上那样“饭来张口”的生活。

  长沙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沙市老龄人助餐配餐服务试点工作正在试点区逐步铺开,进而向全市覆盖。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试点区特殊困难老龄人助餐服务全覆盖,有效缓解老龄人吃饭难问题,引导老龄人逐步形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初步形成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可持续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

  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方便

  老年人居家养老需要诸多帮助,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驻社区,为老年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雨花区砂子塘街道金科园社区是长沙深度老龄化最典型社区,社区有3680名居民,因这里的房子基本上是不带电梯的多层楼房,年轻人不愿住,大多已搬出去了,留守老屋的多是老龄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800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达350余人。2019年8月,金科园社区和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入驻,该中心设有托老床位、老年食堂、舞蹈室、图书馆、理疗保健室、休息室、棋牌室等,老年人可以就近入住,可以在此娱乐休闲,还可以在此就餐。

  有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家,和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力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对居家老龄人的房屋免费提供适合老龄人居住的升级改造,如墙体拐角、家具都采用圆角处理,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在洗浴室、公共走道等区域安装扶手方便起立,防止滑倒,安装紧急呼救系统保证紧急救援等。中心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送餐、家政、外出办事、就医陪护等居家养老群体的各类生活需求。老年人们生活在社区,居住在家里,衣食住行都有专业的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社区成了一片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老年人们实现了舒适地在家门口养老。

  离家不离亲亲人常相伴

  每天早上8点,家住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街道精英路社区的吴娭毑便步行到附近的普亲老年养护院,她将在这里全天陪伴在此入住的老伴谭爷爷。谭爷爷今年74岁了,过去两老在家相互照顾养老,不幸的是,去年年底老年人中风了,半身不遂,生活无法自理。刚开始,在家里请了保姆帮忙照顾。可是白天、晚上连轴转,保姆吃不消,吴娭毑也休息不好。无奈之下,只好把谭爷爷送到老年养护院。这里有专业的人护理,还可以进行康复治疗。白天,吴娭毑就在老年养护院陪伴老伴,晚上再回家休息。老年人的女儿告诉记者,这里就在市中心,探视方便,天天都能过来看看父亲。老年人在这里养老就像在家一样,亲人们很放心。

  普亲老年养护院入住的大多数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83岁的李奶奶在这里住了几年了。老年人告诉记者,过去在家里虽然有保姆照顾,可常常因吃饭口味不同互相难迁就,况且从经济上来说请保姆也不合算。在这里吃住都很舒心,60岁的儿子就住在附近,一有空就过来陪自己,感觉就像在家一样,一点都不寂寞。

  家门口幸福养老仍任重道远

  记者了解到,长沙市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社区居家养老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记者从长沙市民政部门和多家养老机构了解到,除了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外,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

  场地的缺乏影响养老机构的正常发展。虽然国家政策已有要求,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区按每百户20平方米开辟养老服务用房,且每处最低不少于200平方米。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实到位。一些小区配有幼儿园、小学,但没有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有的小区虽然留有公共用房,但并未明确是养老服务设施,一旦用来作老龄人专用,许多居民对此不理解而持反对意见,长沙市就发生过多起小区建养老服务设施因部分居民强烈反对而受阻的事。人口稠密的老城区居家养老需求最大,然而很多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本身就紧张,即使有居家养老服务场地,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场地太小,没法解决老年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虽然社区里有一些单位和企业闲置的办公楼、厂房等,但这些老旧房子改建成本大,且大多没有产权证。

  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认可还有待加强,无法吸引从事养老行业的人才,同样制约着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今人们的养老观念大大转变,愿意花钱接受社会提供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但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工资水平没有竞争力,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难以吸引年轻人。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年轻化和专业化,近年来,有不少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专业的年轻人投身到养老服务事业中,但在这里工作没有优越性,虽然其从事的也是和医院护士类似的护理职业,但没有主管部门来认可,职称评定等更是无从说起,社会价值难以得到认可。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百姓身边的大事。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让老龄人幸福地在家门口养老。

  相关链接:加大养老年人才培训就业力度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高老龄人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早在2014年,我省就制定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就养老年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建立人才培训就业政策。教育、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等学校通过在校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开设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依托院校、培训机构、示范性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和师资力量专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对于子女愿意在家照顾失能失智老年人,鼓励参加必要的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吸纳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各地要大力在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养老机构应当积极改善养老护理员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工资福利待遇,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补贴制度。养老机构应当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学校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行业标准规定要求,通过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等途径,进一步加强承担“三无”老年人、优抚对象、五保老年人等应当由政府供养照料的对象的公办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的公益服务职能,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提供制度保障。民政部门、老龄部门、民间组织管理等部门要积极扶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和志愿组织,特别是街道、城乡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开展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专院校参加养老服务志愿活动。引导支持老龄人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和服务储蓄制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