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养老困境?广州市政协委员出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1-18


  上期“基层养老痛点仍待破除”的话题提出,即便广州市已积极开展基层养老健康服务建设,但养老院经营困局、涉老专业人才缺乏、养老观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加快照护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看看广州市政协委员们怎么说。

  

  现状一:基层养老供需存在矛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建议: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养老护理行业标准和规范

  广州市政协委员们在走访基层养老机构时得知,专业老年人照护团队整体素质仍待提升。不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普遍依赖经验执业,缺乏专业技术水平;加之不同的护理人员受训时间长短不一、受训层次高低有别、从业经历经验各不相同,造成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种种问题共同导致养老供需矛盾难以缓解,基层养老服务品质难以提升。

  政协委员邓方阁认为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追溯到技能培训的不足:“老年照护工作也是一个专业,一种职业,绝对不同于保姆。”同样是涉老行业从事人员,欧洲在护理员的培训与挑选上更为严苛与细致。而反观国内情况,虽然现在有相应师资专业的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只是针对在校生或者可以再继续教育年轻从业者,并不是适合目前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非科班出身、文化程度偏低、且又年长的从业者,但对这样一群老年陪照护人员工作者,仅提供短期培训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随着广州市养老照护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的逐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体系让非科班从业人员有了更多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一个护理员都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部分护理员反映由于平时工作强度大、认为短期培训没有什么收获等原因都导致相关从业人员不愿参加。

  谷丰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表示对此表示相关机构需要建立健全护理员管理机制,增强护理员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员工制管理;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为新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定期举办专项技能培训;健全服务跟踪体系,通过手机端反馈、服务中心回访及线下门店服务跟踪等,对护理员上门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监督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现状:对行业认识不足,存在传统偏见与迷思

  建议:推动多方合作,拓宽供给渠道

  对于涉老行业传统的偏见与迷思影响下,学生普遍认为的工作强度大、报酬回报低、家人不支持等原因都导致涉老专业招生困难,涉老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来源于其它专业调剂过来的。因此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学生从事养老意向比较薄弱。

  即便有着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何年轻力量不愿加入涉老行业?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三方面:一是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的认识不足,这个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员,将来可以在哪些领域,哪些机构就业,学历教育与技能实践的依附关系如何,认识不足;二是对老年照护服务有恐惧心理,认为工作辛苦劳累,社会认可度低,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薪酬待遇低,难以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基于需求导向的健康养老制度建设,学科建设,政策导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对此,政协委员张嘉默表示要从三方面推进工作,实现点对点突破。首先要加强政策宣传,消除社会对养老照护服务的消极认知,传递“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任何一个职业都应当受尊重”的价值理念;其次要实实在在地保障合理的薪酬待遇,养老照护服务的特点主要是长期和持续,工作内容涉及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功能维护,有风险等级,应当建立公平的评价体系,保障合理的薪酬待遇水平;第三就是要建立老年照护服务的保障制度,规范照护服务的供给渠道,通过服务行为的塑造,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改变观念。

  为进行更精准的培训分类,政协委员陈以怡则从三个方面提出突破建议:借助有相当资质的社会力量开办专门面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以迎合当今社会发展中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制度供给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科学把控培训实效,实现我市养老护理人才职业培训工作的新突破;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落实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政策。

  

  现状:从业人员缺乏归属感,提升途径遇局限

  建议:完善养老护理职业规划机制

  照护行业薪资较低,从业人员无职业归属感以成为普遍现象。养老照护从业人员大多来源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偏远地区农村劳动力等,这些人员流动性较大,一有机会便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强度较低、薪酬较高的职业,并无将养老照护当成长期工作来对待,更没当成职业来规划。加之自2019年,国家教育部推出“老年照护”1+X技能证书以来,只有需要取得相关专业学历证书的考生才可以参加考试,而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从业照护人员都不具备考试资格。

  尽管国家取消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护理人才技能提升路径,邓方阁却认为政策的改变“扩宽老年陪护专业入口的门槛,反映了社会对老年陪护的迫切需求。”而涉及老年照护的学历教育、技能培养、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以及相关等级证书的取得,张嘉默认为:“这是职业资格准入的需要、从业管理的需要、职业能力评价的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薪酬待遇水平与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将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他建议将养老照护服务列入职业序列,纳入学科建设项目。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护理人员,陈以怡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加快完善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专项职业能力等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制度;成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制订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经委员会评审合格后,统一核发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将此证纳入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政策补贴范围。

  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广州已积极推进国家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组织龙头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评价试点工作,目前已有2家养老企业开展了养老护理的技能等级评价,未来将进一步推进有关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对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技能岗位设置、薪酬待遇机制和技能人员培养机制更是利于帮助员工建立清晰的职业规划,增加职业归属,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要。而随着各项政策制度的完善,1+X证书培训在规模与受众面上将会进一步拓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