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年轻深圳如何解决“老”问题?委员建议5年内养老服务年支出占民生支出5%
发布时间: 2022-11-18


  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户籍老龄人口达35.9万人,实际服务管理的老龄人已逾100万人。深圳这座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已经面临不可忽视的养老问题。如何在解决现代化、超大型、移民城市的“老有颐养”问题上给出“深圳方案”?20日,在市政协“委员议事厅”上,6名委员、专家积极建言。

  养老床位1.1万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超80%

  一张小小银行卡,实现了长者乘坐交通、体育文化服务、高龄补贴、居家服务、绿色通道就医、公证费减免、长者食堂等等功能。这就是深圳长者们拥有的“颐年卡”。这张由深圳民政牵头,联合交通、卫健、城管、司法等部门推出的卡片,是深圳以人为本做好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目前深圳共有51家养老机构,可提供床位约1.1万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站点,覆盖率均超过80%;民办养老机构资助额度在全国最高;超60万老年人拿到了智慧养老“颐年卡”,体验到“一卡多用、全市通用”的便捷;3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为实现“老有颐养”提供了法律保障……

  来自基层的养老服务工作者更有发言权。“来到深圳,只要有需要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住所。如果不住养老院在家养老,我市大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及站点可以提供服务。”深圳市龙华区政协委员、深圳龙华厚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马静说。

  深圳市光明区政协常委、深圳祈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宫相全也向大家展示了深圳养老机构的全新形象:“我在做养老机构的13年时间里,做了大量调研,发现社会上对养老服务普遍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只有无儿无女、五保户老年人才去住养老院。但实际上,现代化的养老机构不仅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加持,还有老年大学课堂、各种娱乐活动等。现在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是一种享受。”

  但委员们也认为,要真正实现“老有颐养”,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深圳还要有为养老、有备养老。

  提高政府财政投入建养老产业发展基金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民生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深圳市政协常委、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房涛认为,目前深圳的投入远远不够。

  根据深圳市财政局公布的《关于2019年深圳市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民生支出总计1236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24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89.6亿元,社会福利仅支出2亿元推进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占民生支出的0.16%。“仅仅0.16%的投入,这与庞大的养老需求相比杯水车薪,深圳要先行示范建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人和钱的投放要落到实处,要真舍得、真投入。”房涛说。

  为此,她建议,细分优化财政在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明确养老服务占民生年支出比5年内趋于5%,并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建议组建深圳养老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核心,吸纳第三次财富分配中的慈善力量和社会力量投入打造先行示范的深圳养老资金共享“安全垫”。“未来,慈善存量资金将达数千亿元,可以通过实现慈善资金保值增值,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房涛表示。

  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丰富优质养老产品

  深圳市政协常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黄险峰认为,一般来说,失能老年人才有进养老院的需求,对于大部分老年人而言,怎样更好地居家生活才是养老服务应该关注的,建议把更多资源放在养老环境建设、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上,让老年人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但黄险峰也提出,他的父母和当下许多老年人都面临着同一个窘境:“他们在医疗康复、营养保健、饮食服装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结果却是,退休金大部分被骗去买所谓的‘保健品’,但是真正有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无从获取。”

  一方面是强大的消费力,另一方面深圳也有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完整的供应链聚集。在黄险峰看来,深圳完全可以通过这些产业来为我们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业态:“建议政府搭建一个养老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统筹老年人服务的产品和项目,引导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平台上提供相应服务,政府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整体质量把关、整体评价和扶持奖励。一方面可以带动深圳老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深圳老年人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房涛也认为,高收入者有能力去五星级养老院,低收入者有政府兜底的基础服务,夹心层的养老则是希望有更多丰富优质又便宜的产品供给。因此,她建议,政府和国资把养老当成水、电、能源一样的长期低回报公共服务,构建一个“基础研发+成果转让+养老金融”的闭环生态,让更多丰富优质又便宜的产品真正供给到市场,让深圳的老年人老得安心又从容。

  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人才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介绍说,从当前深圳的养老服务从业队伍来看,70%养老护理员超过45岁,初中以下学历占66%,他们每周平均工作45.4小时,但月均薪酬仅4000元左右,有八成从业人员认为从事养老职业是不得已的选择,人才流失严重。

  “应该尽快出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深圳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给待遇、给荣誉、给认可。同时,要对在岗从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能力,尤其提升素质。”倪赤丹认为,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更多人从事这一行业。此外,还可以引导年轻、健康、活力老年人从事相关服务,以老助老。

  做好“数据画像”提供精准养老服务

  深圳是一座科技之都、智慧之城,如何依托科技实现“智慧养老”?

  活动中,福田区园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赖育明介绍了他们的探索:针对老年人的多样性需求,园岭街道率先通过打造“街道有平台、社区有管家、小区有支部、居家有智慧”四级体系,为深圳居家养老试水,为深圳打造“老有颐养”先行示范探路。“我们从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个范畴打造服务体系,并融入5G智慧平台,为救助和监管提供智能支撑,用科技打通居家养老‘最后1米’。”赖育明介绍说。

  园岭街道探索的是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新模式,也是科技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样本。市政协委员、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孙国瑜认为,应该把类似的“智慧养老”概念拓展到全市,在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的同时推进智慧养老。

  “首先要构建一个老龄人群体大数据库,通过精准掌握老年人数据,描绘用户画像,提供养老服务。其次,我们还要去解决‘未来’的问题,通过数据库对未来30-50年深圳养老的数据变化进行数据画像、科学分析,精准把握住对深圳这座城市在未来养老需求。”孙国瑜说。

  深圳今年将试点家庭养老床位

  2020年6月15日,深圳出台《1336养老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20—2025)》,提出搭建智慧养老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兜底线、保基本,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强化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实现“15分钟助老圈”。

  活动现场,市民政局局长熊瑛也通报了深圳养老服务的相关情况:“‘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全面推动街道、社区、小区、长者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每个街道至少建设1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让老龄人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助餐、日间照料、托养看护等专业养老服务。”

  熊瑛还透露,今年将试点家庭养老床位,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让符合条件的失能失智老龄人突破养老院的围墙限制,在家中就能够享受专业机构的养老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