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靠志愿者养老行得通吗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今年3月20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第四十二条关于“时间银行”的规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条例明确,上海鼓励和支持老龄人开展社区邻里服务、低龄健康老龄人与高龄老龄人结对关爱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兑换等激励、保障机制。

  互助养老缓解服务压力

  所谓“时间银行”,本质上是一种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是指低龄老龄人为高龄老龄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

  对上海来说,“储蓄时间”并非新鲜事,早在1998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的晋阳社区居委会就率先创建了本土化的“时间储蓄”养老服务模式,但在运行多年后,遭遇了纸质“时间存折”容易遗失、搬家后“存折”难兑现等问题。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时间银行”服务模式具备了更多推广的现实条件。从数据看,截至201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518.12万人,其中60-64岁占30.2%,80岁及以上占15.8%,两者比例接近2∶1,如果能让60-64岁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去照顾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去年6月以来,“时间银行”已在首批试点的虹口区全区铺开,相关部门还专门开发了“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年满60岁(女性可以放宽到50岁)到70岁,身体健康、能自理且有服务意愿的退休人士,都可以在该小程序进行申请,并根据发布的需求“接单”,虹口区的部分高龄、独居、困难老年人等成为第一批接受“时间银行”服务的对象。

  老龄人提供服务的意愿也不低,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虹口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已有注册人数2662,提供服务者1244人,服务对象(受益老年人)1418人,发布需求817次,累计完成服务803次,累计产生时间币3060个。

  在很多原先就投身于养老服务志愿者行列的低龄老年人看来,通过“时间银行”小程序“接单”,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新的动力。“虽然说本来我做志愿者就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但是现在有了这个时间银行,我觉得对我的付出是一种记录和肯定。”自2012年起就成为四川北路街道养老服务志愿者的孙佩芬说。

  统一计量标准和管理平台

  虽然“时间银行”被视为养老服务的有力补充,但委员们认为,“时间银行”并不是社区养老服务的“万能药”,仍有诸多难题需要解决,才能进一步有效发展和应用。

  在“时间银行”试点中,不同场景涉及的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例如,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接送、看护、陪伴、助餐等,而在居家上门服务中,则包括了代办、助行、助医等服务。

  但与此同时,在“时间银行”模式下,不同专业程度的社区服务按照同等时长相互通兑,其所涉及的资源投入和稀缺性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可能导致更具专业性、更需投入精力的服务项目缺乏志愿者参与,而居民们则趋向于提供较为简易的服务项目。

  在谢国群委员看来,目前“时间银行”尚缺少统一的制度标准,从而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时间而不考虑服务的种类和质量,会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导致择轻避重。

  对此,他建议确定统一的时间计量标准,在记录存储时间时,不仅要记录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服务时间,还要考虑不同类型志愿服务所包含的不同劳动的市场价值,建立一定的等级标准,进行统一换算。

  而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由于认证标准上的差异性,“时间银行”项目一旦从一个社区开始向更广范围推广,跨地域通存通兑的有效性问题也涌现出来。谢国群指出,“时间银行”在不同社区呈现出不同的运行模式,一部分由社区自发建立,一部分则依托于第三方组织建立。

  “当储户发生地域上的迁移或流动时,在原来所在地区存储的时间往往得不到新地区的认证,难以实现社区间的转换。”谢国群提醒,当一个地区的“时间银行”破产或停止运营时,之前储户存储的时间由于只能在该地区登记使用,所以往往无法转存或换取服务,也大大降低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谢国群建议,应当完成“时间银行”在不同地区间的认证,可通过强化互联网技术使用,建立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记录管理平台,保证时间货币和金融货币一样在全国的“时间银行”都可以存储和兑换,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加强与志愿服务的紧密性

  “时间银行”能够有效运转,归根到底仍取决于提供服务的人。由于绝大多数居民存在着服务能力和专业性的限制,加之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能够投入到社区服务的时间相对有限,这都导致了“时间银行”在服务供给侧存在一定限制。

  如何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成为“时间银行”能否持续良性运转的关键。在市政协委员裘索看来,目前,“时间银行”的服务项目和参与人群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当进一步加强与全市层面志愿服务的紧密性。

  他建议,除了低龄老龄人外,鼓励更多人群加入“时间银行”的志愿者队伍,扩大志愿服务项目,可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未必等到其老后才能提取“被服务时间”,在其遇到困难的任何时刻均可寻求帮助。

  相关调查显示,在上海,志愿者选择对提高志愿服务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建立健全‘时间银行’制度,将来换取相应服务”,选择比例达到36.2%,这说明当前最受志愿者青睐的激励机制是“服务激励”,即“以服务换服务”。

  裘索建议,“时间银行”借助“公益上海”平台的影响力,依托平台做实做强,与公益护照实现联动。为提升志愿服务的能力,他还建议,在“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团队中重点培养高级社工师,根据高级社工师的考试科目组织相关的培训讲座,推动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谢国群建议,可以通过与相关高校合作,邀请医院医护人员、专业社工、相关专业技能人员等方式,定期为志愿者培训,提升“时间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