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映在脸上,幸福甜在心间——湖南省湘潭县推进“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纪实
发布时间: 2022-11-18


  一项项实招硬招通过党建引领,让各类民生服务资源的整合调配更加高效;一支支“相见黄昏”服务团队走进农村老年人家中,让老年人们吃不愁、病无忧、乐有伴;一个个专业组织走进特困供养机构,让兜底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眼下,有千年“莲乡”之称的湖南省湘潭县,在万亩荷塘边打造的“党建+莲湘颐老”养老服务体系,如“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党建引领四级四有回应关切

  截至2020年底,湘潭县人口老龄化率达到24.33%。14.53万农村老龄人口中,空巢留守老年人达到5.2万人。立足家庭视角,纾解养老之忧,成为湘潭县新征程中锻造实力、赢得未来无法绕开的一个课题。

  家安方国宁。如何让农村老龄人在家门口过上更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湘潭县委书记黄劲松说,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作为构建和谐湘潭的重要目标,通过紧盯养老服务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群众所思所盼,多措并举助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基本养老服务落地落实,把好事实事办到老年人的心坎里。

  2019年,湘潭县以“莲湘颐老”为品牌,以村“守望之家”“邻里互助点”为载体,开展邻里互助养老,既让老年人得了实惠,更是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2020年底,成立以县委抓总、县委组织部牵头、县民政局推进、各乡镇党委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同参与的“党建+莲湘颐老”领导小组,把党的建设融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纳入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一根竿子插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

  升级的“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简称“四级四有”,即:组级照料养老,有一套“相见黄昏”机制、一支巡访关爱队伍、一块关爱服务公示牌、一张孝德善行榜;村级互助养老,有一套为老服务制度、一群为老服务组织者、一张为老服务网络、一个为老服务项目包;乡级专业化养老,有一个标准化集中照料场所、一个专业化运营团队、一个特困供养人员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一个常态化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县级基本养老,有一所示范性失能半失能集中照护机构、一个养老服务补贴政策清单、一套农村养老救助制度、一支专业护理员队伍。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湘潭县为制度性、整体性解决农村老龄人养老难题交出阶段性答卷。先后出台涵盖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适老化改造资助以及养老服务中心延伸服务补贴、就医绿色通道等为主要内容的10多项政策,县级财政年补贴养老机构(设施)与老龄人资金达1290万元;湘潭县“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是入选2020年“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和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通报”。

  深度延伸相见黄昏暖胃暖心

  湘潭县“家门口”的养老网不仅突破了空间和资源制约,更让老年人们的笑容映在脸上、幸福甜在心间。每天傍晚,锦石乡碧泉村80岁的独居老年人罗秋元家都会热闹起来,由党员、组长、村医组成的巡访小组会为他做个简单体检,陪他聊天。老年人说:“嘘寒问暖不断,心里感觉很踏实。如果病了或家里有困难,村里都会有人来帮忙。”

  为满足农村居家养老需求,湘潭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联合制定“相见黄昏”工作办法,由“守望之家”负责人每天傍晚组织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敲门问候或巡访关爱。同时,推广“孝德善行榜”评选,将各家各户老年人养老状况及为老服务情况在村里公示,引导村民树立孝亲敬老新风,营造良好的家庭养老环境。

  为解决老年人“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饭菜、房边有活动、村边有服务”的问题,由村老龄人协会主办的互助养老服务社应运而生。中路铺镇柳桥村互助养老服务社主任刘海良说:“村里老年人心态积极,有物出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办起了互助养老服务社,健康老年人抱团参与集体经济劳动,既养了老又挣了钱,很有获得感。”

  同时,还因地制宜试点建立爱心食堂,采取个人出一点、村(社区)筹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进行互助互惠、持续可及的运营。石潭镇横街社区每两名党员一组,义务在爱心食堂做饭,既节省了开支,又拉近了干群距离。社区居民龙见良老年人开心地说:“每天在日间照料中心看看报、聊聊天,中午就在爱心食堂用餐,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关心,没得说!”(下转4版)(上接1版)

  提质增效兜底服务有味有料

  在石潭镇敬老院,91岁的杨圣德牵着81岁的妻子陈大珍在敬老院里散步,二老在这里已生活了14年。敬老院房间窗明几净,空调、风扇、电视机、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公共区域设有健身室、文娱室、健康咨询室、集中供暖室等。杨圣德感慨地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生病有人理,还发零花钱,我要争取活过一百岁。”

  易俗河镇梅林敬老院里,每天午休后,寂静的健身房内一下子便热闹起来。老年人们围坐在一起,跟着电视里播放的老年人健手操一起运动。护理员在一旁悉心指导:“张爷爷,双手要举过头顶;李奶奶,十指要紧扣……”自2017年开始,梅林敬老院实行“公办专营”,由专业养老机构运营,为45位特困老年人和32位社会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和专业化照护。

  湘潭县民政局副局长王军介绍,为提升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服务质量,县政府办公室制定了《特困供养人员管理改革工作办法》,依托乡镇敬老院提质改造组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引进专业团队开展延伸服务,促进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统筹联动,并为周边刚需老龄人和留守人员提供送餐、送医、心理咨询及志愿服务,让每位老年人和留守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如今,湘潭县依托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医养结合,不仅在每个村配备一名老年人就医联系人,定期对老年人开展健康巡查、指导就医用药,还在每所养老机构设立健康咨询室和医务室,全周期守护入住老年人生命安全。

  “老龄人照护体系,乡镇党委须履行好主体责任。”石潭镇党委书记唐术说,只有推动党建与养老服务事业深度融合,才能把农村养老服务之网织密织牢。

  全维拓展做精做优供给体系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湘潭县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具有代表性。该县明确主攻方向、科学精准施策,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平台,拓展更宽领域的养老服务协作,实现供给服务体系精优同步、全维拓展。

  一方面,“智慧”与“温度”并存。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志愿服务为载体、订单式预定为延伸,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及时向监护人提供老年人的健康预警,精准匹配供给。另一方面,安全与发展同步。在构建“安联网”平台对全县养老机构实行全天候“云监管”的同时,建立与医疗机构融合的县级特困供养人员精神疾病康复养老中心与医养中心,并启动“党建+莲湘颐老”特色小镇建设,让养老服务更有质量,让老有所养更有品质。

  与此同时,湘潭县还建立社会组织参与为老志愿服务“工作日”长效机制。每月集中在24日至25日,把物质与精神帮扶服务送到乡村,两年来开展活动2300余场次。湘潭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杨荣感触很深:“通过送文化、送演出、送服务下乡,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传统美德,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得到了帮助。我们觉得很有价值,会坚持把公益助老做下去。”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化为湘潭县现实的幸福图景。湘潭县民政局局长汤立新介绍,该县正在加快推进“党建+莲湘颐老”之家建设,以及智慧养老“云上”服务、“医养学融合”颐养康养、乡镇“机构养老”集中供养、村(社区)“邻里互助”娱乐养老、村民小组(网格)“守望之家”居家养老等五大工程;力争用3-5年的时间,让351个村(社区)匹配一个社会组织结对开展志愿服务,努力实现农村老年人“生活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生病有人理、应急有人管”的目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