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山东16市建立门诊慢特病保障制度
发布时间: 2022-11-18


  8月3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省医保局副局长仇冰玉,省医保中心主任王德学,省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处处长王洪波、待遇保障处处长黄晓军介绍《山东省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

  医疗保障关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保障病有所医、解除疾病后顾之忧、维护社会公平、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制度安排和基本制度保障。此次编制的《规划》,是我省医保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以老年重点疾病出发,推进门诊保障机制改革

  黄晓军介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十四五期间,以老龄人为重点人群,从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重点疾病出发,推进门诊保障机制改革。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一是稳步缩小地区间差异,计划到2025年居民普通门诊报销额度在十三五末基础上平均提高50%左右。各市普通门诊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不低于200元。个别市报销额度将由不足100元提高到200元,城乡居民普通门诊整体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与市之间的差异将缩小。

  二是抓门诊慢特病保障,重点解决门诊治疗周期长、花费较大的病种。目前,全省16市均建立了门诊慢特病保障制度。6月份出台文件将肺结核、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门诊花费较大的慢特病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计划到2025年门诊慢特病医保支付比例不低于65%

  三是抓居民两病专项保障。2019年开始,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专项保障,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两病”保障和健康管理的有效衔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的“两病”患者整体纳入保障范围,单独建立“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市,取消基金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到不低于60%,单一病种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不低于300元,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不低于600元。截至7月底累计保障845.1万“两病”居民,支付医保基金20.8亿元.

  四是抓职工门诊共济保障,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释放制度红利。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这是今年医疗保障领域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通过制度“腾笼换鸟”,不新增缴费,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制度转轨,提升制度保障效能,将门诊中的多发病、常见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将费用高、治疗周期长的慢性病、特殊疾病门诊费用也逐步纳入门诊保障范围,并探索处方流转,让参保人可以持医院外配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结算和购药。目前正在制订实施方案,年底前将出台省级改革文件。

  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打造长期护理保险的齐鲁样板

  黄晓军说,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推动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99.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位。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启动时间最早、覆盖范围最广、参保人数最多,逐步形成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齐鲁样板。按照十四五规划关于“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打造长期护理保险的齐鲁样板”的要求,山东省医保局将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分类推进长期护理制度建设。在16市全面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础上,2021年将建立省直职工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其次是优化长期护理保险筹资结构。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单位、个人、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标准体系。2020年,我省总结试点经验,率先制定了《长期护理保险管理与服务总则》《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人员照护需求等级评估》两项地方标准。2021年,将制定出台《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管理与服务评价规范》、《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照护服务管理规范》、《护理员服务技能规范》三项地方标准,加快形成不同失能等级和护理模式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此外,提升长期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山东省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聚焦失能老龄人长期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相关补助标准,加快推动护理产业发展。指导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疗保障学院、商业保险机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探索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在家就能享受护理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