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托起幸福晚年,共建人民城市
发布时间: 2022-11-18


  随着人民城市建设“发令枪”鸣响,芜湖市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力度持续加大。如何在改造中建好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让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联合发文,将“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列入2021年度政协重点民主协商计划。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使命担当。一直以来,市政协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定位,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专题调研组深入走访,在全面了解改造和设施现状基础上,针对如何破除障碍、完善设施,提升老旧小区养老服务水平进行广泛协商。

  一次次专心的聆听、一轮轮深入的调研、一条条精准的建言,汇聚成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助力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

  入基层,察实情

  “小区常住人口多少?60岁以上老龄人有多少?大家对改造理解支持么,有什么好建议?”镜湖区绿影新村是芜湖市正在实施改造的老旧小区。在与社区负责人的交流中,老龄人口比例、改造方案和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情况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芜湖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芜湖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73.97万人,占总人口的20.3%,高于全省(18.79%)、全国(18.9%)的平均水平。可以预见,未来五年,芜湖市老龄人口比重还会提高,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老龄化、空巢化问题交织。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当前已显得尤为迫切。

  “老旧小区改造,常常只顾上‘面子’,没顾上‘里子’。”在弋江区芜钢小区,市政协常委袁鹏详细了解工程进度、物业管理后,认为小区在适老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年7月,为进一步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市政协议题调研组专门赴浙江考察调研。通过对照反思,委员们对芜湖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梳理。

  “芜湖市老旧小区不适老问题,主要表现在养老服务用房协调难度大、配建标准落实不到位、政策指导不清晰、多元化资金投入不足、群众参与力度不够等。”袁鹏告诉记者,因为年代久远,老旧小区普遍规划设计标准低、整体布局先天不足、配套设施功能不完善。部分老旧小区建设之初有养老设施配套,但疏于管理,公共资源渐趋荒废。同时,这些老旧小区往往还存在闲置用房紧张、房屋产权登记不清晰、设施移交程序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房难”。此外,目前芜湖市尚未出台具体指导文件和政策,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内容及建设标准、规划设计、配建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资金来源也是瓶颈——财政投入、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营补贴、社会资本参与不够。

  议良策,勇破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通过听民意、聚众智,市政协委员心系群众、积极履职,以一个个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破题之策,集聚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正能量:

  ——凝聚共识。“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沟通协调,把大家的共识统一起来,引导大家共同参与改造治理。”

  ——注重实效。“要注重惠民导向,填补配套空白,每个小区基础条件不同,可以分类实施、逐步推进。”

  ——扩大供给。“引入第三方为提供照料、餐饮、娱乐、健康等服务,是增加居家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题中之义。”

  “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市政协委员汪鉴如认为,住建部门要广泛征求业务部门意见,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分类实施,打造好“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同时,要建立政府、市场、居民、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和规划者、建设者、使用者、需求者、管理者五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

  在推动实践中,湾沚区政协还围绕“四个结合”精准建言。这包括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既要视觉美感也要强调功能;与“分片按需”改造相结合——就近老旧小区共建、共享养老服务设施;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错位配套,避免重复建设;与市场化机制相结合——合理引导利用闲置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前不久,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出炉”。这份沉甸甸的建议,聚焦加强组织协调、盘活存量资源、明确改造要求、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极具指导性、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我们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通过重点议题协商聚焦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市政协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奋进新征程,市政协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完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城市“共建有我、奋斗有我”的责任意识,最大限度汇聚建设人民城市的强大合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