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养老之路越来越明亮
发布时间: 2022-11-18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当“银发浪潮”迎面而来,如何安放这些老龄人的夕阳人生,让他们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老年生活,成为新时代中国式养老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为了给老龄人的养老生活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创造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同时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让老龄人由养老变“享老”,10月13日,老龄生活报“养老周刊”正式上线。

  两个半月以来,居家养老、老年食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智慧养老……一次次调查,一次次探讨,让我们的养老之路更加明亮。

  居家养老:由“有限”变“无限”

  “你好记者同志,我和老伴年龄都大了,出门很不方便,能否帮我们联系一位家庭医生上门看诊呀?”重阳节前夕,家住青岛市市南区伏龙路的郑女士拨打本报热线,希望能为其寻找一位上门看诊的医生。在了解到老年人的情况,记者在市南区民政局的帮助下,联系上了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上门对老年人完成能力评估后,和老年人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合约。“现在每周都有医生上门巡诊,平时要是有个不舒服,我们也会随时给医生打电话咨询,真是太方便了。”郑女士高兴地说。

  作为一直以来养老事业发展的佼佼者,青岛创新理念和服务,积极探索适应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趟出了一条新路。2021年,青岛在全市建成136处街道(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具备长护险定点单位资质。积极推广签约家庭养老床位,让护理型床位由“有限”变“无限”。全市签约完成家庭养老床位1.9万张,青岛市所有的老龄人只要有养老服务需求,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和在专业养老机构里一样的服务。由此,青岛市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的城市。

  老年食堂:让老龄人吃好玩好

  “以前我们老两口还能做个饭,现在年纪大了,一日三餐是很大的问题”“请问,我们社区有老年食堂吗?”……面对众多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我们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多家老年食堂。这其中,既有经营多年的“老字号”,也有新晋成为“网红”的新食堂,更有很多社区食堂在原有基础上升级改造、焕然一新。多处食堂还为满足社区老年人多样化需要,把餐厅打造成了餐后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为他们联络感情提供好机会。

  不仅如此,日善堂公益餐厅、祥和爱心素食餐厅等还为社区里的孤寡、残疾等老年人免费提供午餐。“只要老年人开心,我们的付出就值得。”在采访中,不少负责人表达出了这样的心声。而据了解,第三家日善堂公益餐厅将于近日在李沧区开门营业,看来,让老龄人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让老年食堂成为独居老年人交流的平台、让更多老龄人吃好玩好,不仅是我们的心愿,更是这些经营者、爱心人士的目标。

  时间银行: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

  在过去的一年中,青岛积极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将储蓄和激励机制引入养老服务中,走出了一条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的养老之路。

  “今天我为别人服务,将来别人为我服务。”67岁的刘爱民在没注册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前,就热衷于各种志愿服务。这两年每天中午,她都会为辖区老年人上门送餐。“我觉得这个时间银行非常好,在我自己能创造价值的时候,就多为其他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等将来我行动不便的时候,也可以从时间银行里支取时间,兑换服务。”刘爱民告诉记者,她在“银行”里为自己储存了不少“时间币”,时间银行不但能缓解养老服务人员需求紧张的矛盾,而且能激发更多人加入到养老服务的行动中。

  在我们的采访中,像刘爱民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中,既有退休在家的低龄老年人,也有在职的年轻人……青岛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负责人曹齐介绍,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为7053人,服务对象10404人,服务时长共计6988.25小时。曹齐表示,“时间银行”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明年,我们将开展多站式社区活动,发挥‘邻里互动’特色,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智慧养老:跨越“数字鸿沟”助力老有所养

  银发老龄人在面临智能设备的时候总会产生数字鸿沟,所以银发老年人如何应对数字化也成为了目前不得不提及的一个问题。不管是走访养老机构,还是倾听老年人故事,我们知道,我们不能让老龄人置身于数字产品之外。

  在采访中,青岛市智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会长顾敬新坦言,智能化养老要想普及推广,首先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知道智能化是什么。高科技归根结底就是为老年人服务,让老年人更实用,让老龄人感受到情感上的关爱,这才是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市场越宽广,智能养老设备的成本就会越低,价格自然就下来了。再有五年吧,智能养老设备完全替代人力是不可能的,但起码能减轻60%以上的劳动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