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北京进入重度老龄化,政协委员们为养老支招
发布时间: 2022-11-18


  数据显示,“十三五”末,北京市60岁以上常住老龄人口429.9万,预计到2035年,北京市老龄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在正在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养老服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首席专家王以新建议,加快养老驿站建设,将养老驿站布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周边,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王以新委员:北京已经在养老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最建议的是发展养老驿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老龄人在养老驿站中一起娱乐、学习,养老驿站隔壁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便就医。社区服务中心也应将养老驿站的这些老龄人作为家医签约的主要成员,方便看病就医,最重要的是降低失能老年人的发生率。要让老龄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养老所医”。

  市政协委员、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晓冬建议,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优势,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耿晓冬委员:在社区养老,居家灵活。如果老年人住在康养院、养老院也不是不好,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花销负担,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不是很好。所以我提议社区养老延伸物业服务和政府配套服务。

  物业的延伸服务可以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的便利措施,比如一个家庭请不起一个保姆,那么可以将3个家庭、5个家庭进行联组,形成小组服务。还可以提供老年饭桌服务,尽可能的利用社会资源,这样子女看望老年人也方便。比如,现在朝阳门75号社区就在尝试这种形式。

  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张丽华认为,应发挥养老志愿服务作用,将“时间银行”纳入本市养老服务体系。

  张丽华委员:现在大部分60岁上下的人群,自理能力、生活能力都很好,社会服务热情也高。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愿意成为一名“养老志愿者”。但是对于这种情况的“养老志愿者”,让他们完全无偿提供服务是不合适的。在国外一些地区,参与养老、助老活动的志愿者可以记时间、记工时,将来会得到社会的回馈。

  比如曾经的“养老志愿者”需要接受养老服务时,那么他可以消费在“时间银行”里积攒的工时。这些工时是不需要缴纳服务费用的,因为被服务人曾已无偿的为别人提供过养老、助老服务,这也给社会减轻了很多的负担,还发挥了相对年轻一些的老龄人的余热,提升敬老爱老的风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