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培养稳定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形成可推广样本
发布时间: 2022-11-18

  广州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超200万,养老服务如何保障?委员建议——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213万,占常住人口数的11.41%。其中,越秀、荔湾、海珠3个区老龄人口比重较高,分别达到22.25%、19.81%、17.05%。其余8区常住老龄人口比重介于8.34%至12.52%之间。

  广州已连续10年将养老服务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在推广社区居家养老的当下,以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城市为目标,针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大专项,分别出台了《广州市老龄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

  面对老龄人口的增长,养老成为一大现实问题。新快报记者梳理今年提交广州市“两会”的提案时发现,多名委员共同关注到养老话题,并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建议,出点子。

  

  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建议:推动向“全方位照护”转变组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白云)律师事务所主任郑子殷在《关于提升广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提案》中指出,目前养老领域存在服务内容形式单一、服务队伍素质较低、服务管理粗放的问题。

  建议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形式,探索开展更丰富的养老服务。以社区为重点,为社区老龄人提供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老龄人生活质量;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等互动发展,发挥社区医院、老年大学等机构作用;对老龄人的需求由经济保障、生活照料转向全方位的照护,尤其是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和陪伴,形成物质和精神兼具的服务体系。

  同时,培养一支稳定、专业、高素质的养老服务队伍。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对养老服务人员实行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认证制度。

  郑子殷建议,建立起社区养老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平衡人工成本和养老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升护工的就业保障,保证养老服务持续有效供给。组织、建设、完善一支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可以降低养老服务的成本,也是潜在的服务力量储备。

  

  广州市政协委员邓静红建议:建立智慧养老数据库培养一批养老服务品牌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邓静红今年带来了《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品质,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城市》的提案。

  在目前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她通过调查研究广州居家和社区养老问题,发现现实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

  在推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中,问题之一是家庭适老化改造受惠面较小;二是家庭适老化改造需求导向动力不足,缺乏对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宣传推广和线下体验;三是市场上承接适老化改造项目机构的专业和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工程质量监管;四是部分社区机构在推广家庭适老化改造时传递信息不完整;五是对不同场景的适老化改造的服务产品的类型、标准、价格没有政府指导价,让居民对改造成本没有清晰且合理的估算。

  在推行颐康中心社区养老项目工作中,则存在选址落地难、市场力量参与度待激活、养老专业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邓静红建议摸清家底,优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形成样本予以推广。建立区域老龄人智慧养老信息化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整理信息。通过大数据找到社区养老的短板与不足,采取对应措施予以优化,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后形成可复制基础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多社区。

  此外,建议拓展数字经济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选拔培育一批智慧养老服务品牌做优做强并建库管理,每年以采购或合作的方式选择优质产品或技术应用于居家和社区养老项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含量。建立标准,强化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让市民安心放心。

  

  广州市政协委员欧阳智鸿建议:鼓励养老服务人才攻读学历学位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执行会长欧阳智鸿在《关于加强全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提案》中提到,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工作模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政策措施,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然而,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仍处在“两难”的发展困境,即养老服务人才的稀缺与从业人员的大量流失并存,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欧阳智鸿指出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养老服务队伍招聘困难,流动性大;养老服务行业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和评价定位不清;招生和就业优惠政策缺乏等。

  为此,他建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全市老龄人口规模、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全市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

  同时,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培训及评价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结构,科学进行专业设置。鼓励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业余攻读学历学位,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利用政策杠杆,如增加在校生生均补贴、给予降分录取、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优先评定、推荐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生源,培养更多人才。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的养老机构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机制。建议政府通过岗位津贴、财政补贴等方式,缓解养老机构用人压力,并适当增加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收入。

  

  广州市政协委员邓方阁建议:创新老年医院特色专科共建模式

  广州市政协委员邓方阁代表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带来《创新广州市老年医院特色专科共建模式的建议》。

  提案指出,在人才队伍及能力建设方面,目前广州市老年医院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且职工以中青年为主,高级职称占比较少,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和业务骨干,未能形成良好的专业人才梯队。

  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目前市老年医院主要设立了综合性的老年病治疗中心、失智照顾中心、康复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开设全科医疗科、内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神经内科等13个诊疗科目,但缺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等内科二级诊疗科目,缺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与老年病相关的诊疗科目,缺乏妇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专科,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提案建议创新广州市老年医院特色专科共建模式。其一是医疗服务与科研合作共建专科创新模式。可由广州市卫健委及民政部门组织协调,推进市老年医院相关专科与广州市内省部属及市属高水平医院优势老年专科的合作共建。

  与此同时,积极创建新模式下的诊疗平台。建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支持牵头引导,借助医疗信息科技平台,积极和广州市内的各级优势医院或强势学科等共建“物联网+”网上在线诊疗平台或分中心,以强补弱,形成具专业性、针对性、便捷性的“医院—老年人院”绿色诊疗通道、“第二”病房(老年人院病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