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龄人共享科普“加速度”
发布时间: 2022-11-18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广州成绩很亮眼。根据最新发布的《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广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在五年内提升了5.7个百分点,达17.4%,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及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广州宣布从今年起,首次把老龄人纳入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人群,实施智慧助老行动。

  为广州老龄人提升科学素质,颇像“给优等生补课”。为何这么说?因为广州老龄人爱时尚、爱旅游,接受新事物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都比较高。疫情防控中,在广州许多社区都能看见银发族认真学习拍视频、宣传防疫的身影;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开展的调查也表明,近三成老龄人用过供电部门的线上服务。而且,广州适老化工作一直做得很不错,如许多银行网点都有老龄人专属客服,社区家庭医生能即时“云监测”居家养老者的血压、血糖值等。底子好,那么进一步做好老龄人科普服务就不能满足于“有教有学”了,而要在优化社会科普资源方面按下“快进键”。

  多请一些“新师傅”。拿部分老龄人仍不敢用手机支付来说,痛点是他们不熟练、有顾虑,“怕出错。一不留神点错了,卡里的钱就‘飞’了。”如此看来,只是开一门课对于帮助老龄人跨越“数字鸿沟”远远不够,要多给他们“实习”机会,并做好保障服务。比如有社区把附近的超市、银行、志愿者等组织起来,让老龄人练手、再答疑解惑,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尝试。推而广之,要不断吸纳社会力量、加大科普资源供给,让更多科普服务深入社区和老龄人群中,寓教于乐,顺滑地切入老龄人生活。

  用好那些“老师傅”。广州有许多行业领域的“低龄老年人”专家、科技工作者,他们有深厚的专业积累和实践经验,也有时间、精力和爱心从事科普工作。目前,广州市教育局已牵头建设老年教育师资库、志愿者库,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未来,老龄人再次服务社会需要更多精细化的配套,比如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等。有关部门要搭好平台、集思广益,让越来越多低龄老年人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科普达人”作用。

  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于夜空中升起多少新星,更在于如何点亮万家灯火。如今我们进入科技时代,生活各个方面都开启加速度。此时不要忘记广州还有231万老龄人,他们的步伐或许已经慢了下来,但同样值得共享发展的“加速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