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拉窗帘取、晚报成互助暗号,邻里守望
发布时间: 2022-11-21

每天清晨把窗帘拉开,晚上睡觉时再把窗帘关上。开关家中窗帘,这个对年轻人来说几乎不算动作的日常行为,对于西城区白纸坊街道上百户行动不便的来说却具有特殊意义。多年来,他们用一扇小小的窗帘连接邻里情谊,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邻里互助佳话。

拉窗帘、取晚报成互助暗号

在北京市300余万常住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空巢。离开了子女扶养的他们面临着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同一社区、同一楼门的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结成互助对子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家住西城区白纸坊西街14号楼10层的何莲琴和王春兰都是空巢老人,一个80岁,一个76岁。两人的老伴都去世十多年了。一来二去,同病相怜的两个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姐妹。虽不住同一个单元门,但是王春兰家的阳台正好与何莲琴家的卧室窗户遥遥相对。每天互相看一下对方的窗帘有没有拉开,就成为两人确保对方健康平安的“小暗号”。窗帘按时打开就代表没事,如果没拉开就要去对方家看看。

正是这个小暗号,在2015年救了何莲琴一命。“那天下午我去阳台浇花,看见何姐的窗帘还没拉开。”王春兰告诉记者,“何姐家卧室是个西窗户,她午睡时拉窗帘,睡醒了就把窗帘打开,让太阳照进来。平时何姐差不多2点多就起了,那天都3点了窗帘还没打开。给她家打电话也没人接。我心里开始犯嘀咕,拿上她家钥匙就过去敲门。刚一敲门就听见她在屋里哼哼。我赶紧开门一看,何姐满脸是血坐在地上,脸色惨白,把我吓坏了。”原来,何莲琴睡醒后不知怎么在家中摔倒了,后脑勺撞在门把手上撞出个大窟窿,鲜血顺着头发直往下流,不过老人意识还清醒。幸亏王春兰及时赶到,在曾做过医护工作的何莲琴的指挥下,王春兰先给何莲琴剃掉头发,再用酒精、纱布给何莲琴进行简单包扎止血,最后把她扶上床休息。之后的几天,王春兰每天来给何莲琴做饭,帮她擦洗身子。从2014年到2015年,何莲琴先后跌倒五次,几乎每次都是王春兰第一时间发现,挽救了何莲琴的生命。

满怀感激之情的何莲琴用一个笔记本记下了两人相处过程中的每一件“暖心事件”。“我俩都是党员,但我腿脚不好,党员活动去不了,王春兰不仅常常向我传达会议精神,还带回材料让我学习。”何莲琴指着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录说,“平时她对我的照顾就更多了。知道我爱喝粥,经常熬好了给我送来;我家交水电煤气费等出门跑腿的事,也是春兰帮忙;家里地板坏了、水管漏了、电表跳闸了,也是春兰找人帮我解决。”几年前,王春兰老人做脑瘤手术,在家休息很长时间。何莲琴就每天陪她聊天解闷儿。两位老人相识近40年,两个家庭也越走越近。每次王春兰的女儿旅游带回的特产,必然有何莲琴一份。有时何莲琴要去医院,王春兰的孙子主动开车送她去。

王春兰和何莲琴不止“窗帘约定”这一个暗号,用《北京晚报》报平安也成为这对老街坊的一种默契。“我们俩一起订阅《北京晚报》,互相有对方的信箱钥匙。每天拿报纸时都会看一下对方拿没拿,拿了代表没事,哪天没拿就可能身体不舒服,连楼都懒得下。”

老闺蜜隔窗聊天成风景

每天清晨,只要感觉精神还不错,家住樱桃二条2号楼的李铭芬就会走下二楼买菜遛弯。不知不觉,李铭芬就在李惠玉家敞开的窗下停住了脚步。“今儿天挺好,也出来遛遛吧。”李铭芬开始了问候。“嗯,你今天身体挺好的吧?要是哪儿不合适一定要跟我说。”看到老姐妹站在窗外,李惠玉的笑容格外温暖亲切。很多时候,李惠玉和李铭芬一天的时光就是从这样的隔窗问候正式开始的。而隔窗聊天的两位老人也成了樱桃二条2号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88岁的李铭芬和86岁的李惠玉是两位空巢老人。虽然都不和子女同住,但两位老人却并不寂寞。楼上楼下住着的两位老人互相陪伴,成了闺蜜,也成了最近的亲人。“她的身体比我好,平时她照顾我比较多。”李铭芬介绍,李惠玉比自己小两岁,身体比较好,儿女也经常来看望,所以李惠玉照顾她的时候比较多。而李惠玉也养成了一出楼门就抬头看的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向楼上的李铭芬家看一眼。“天冷的时候看窗帘,拉开代表没事;暖和的时候看窗户,打开代表没事。”李惠玉说,这已经成为两人之间的一种默契。

最近一段时间,李铭芬有些心烦。由于小区正在对两位老人所住的老楼外墙进行抗震加固,施工巨大的噪音吵得老人白天无法休息。冰冷的脚手架和绿色的围挡把楼的外立面包裹得严严实实,老姐俩也没法隔窗聊天了。而楼里楼外随处可见的装修垃圾给老人的出行造成很大困难。几天前,李铭芬上楼时不慎摔倒,把胳膊摔骨折了。一系列的不顺心事让李铭芬的情绪十分低落,逢人就抱怨:“唉,看样子等不到这楼修好,我就要先‘咔嚓’了。”

虽然身处同样的环境,整天嘻嘻哈哈的李惠玉却不像李铭芬那样悲观。为确保摔伤的李铭芬一个人在家中不出意外,李惠玉天天都上楼看望她的老姐姐,陪她聊天,帮她按摩。“我劝她,别有事没事老想着死啊死的。政府给咱们这楼抗震加固好了,今年冬天住着就暖和了,在屋里看电视就不用穿羽绒服了,多好的事。”李惠玉说,两人互相陪伴20年来,对彼此的脾气秉性非常了解。现在的李铭芬在李惠玉面前很听话。李铭芬饭量小,一个鸡蛋几顿才能吃完。李惠玉就打趣说:“就你吃这点‘猫食’,以后吃鹌鹑蛋好了。”虽是玩笑,李铭芬却听进去了。现在不再吃鸡蛋,而改吃个儿小却营养丰富的鹌鹑蛋,她说这样更健康。

二十年的友谊让她们彼此信任,彼此惦记。两位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健康康,继续相互陪伴着把日子过下去。

邻里守望夕阳红

2014年,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居民殷桂枝和姜召信最先发明了“窗帘约定”这个简单易行的互助办法。街坊四邻知道后,纷纷效仿他们的做法,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不少新“暗号”。2015年,建功北里社区的居民自编自演将“窗帘约定”的故事编成小品,搬上了百姓舞台。2016年,街道在建功南里社区设立“窗帘约定·坊间守望”试点,20余户居民结成互助对子,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按照结对子老人们自己挑选的窗帘样式和颜色,帮老人安装了统一的窗帘。

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空巢、高龄老人,2017年,白纸坊街道计划在地区18个社区推广“窗帘约定”这种为老志愿服务模式。为此,街道和社区在辖区内广泛招募为老志愿者,引导志愿者与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结成对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据白纸坊街道办事处宣传部刘昊介绍,今年街道将把“窗帘约定·坊间守望”为老志愿活动全面推广开来,并赋予其新的内容,每对互助家庭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受助老人的生活状态和邻里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经初步摸底调查,白纸坊街道18个社区目前约有200户居民自愿结成帮扶对子。街道将制作《窗帘约定·坊间守望服务日志》,发给帮扶人员每人一册,记录日常帮扶情况。通过帮扶日志,建立帮扶积分制——凡提供为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都会获得“爱心印章”。“爱心印章”盖在帮扶人员日志上,可以兑换其他帮扶服务。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召集结对子的居民开展“我们的节日”聚会活动,让空巢老人集体过节,不让他们感到孤单。结合许多高龄老人不便下楼、只能在楼道里活动的特点,街道还将开展楼门文化打造活动。根据同一单元居民的爱好和特点,逐一打造楼门文化,展示美术作品、手工艺品,制定楼门公约,开展“最美楼门”随手拍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强化居民对楼门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共建和睦的邻里关系。

此外,白纸坊街道还计划每季度在地区开办一次跳蚤市场,以物换物,共享生活。通过将闲置物品、技能进行兑换,不仅可以减少物质资源浪费,还能增加邻里之间的精神互动。市场内设置不同的主题或区域,以满足居民不同的兴趣点。除了互相交换物品,跳蚤市场上还可以互相交换技能。通过填写“技能置换”信息卡,居民们将自己想学的技能和拥有的特长展示出来,相互匹配,组成技能志愿互助小组。

远亲不如近邻。对于儿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这句话尤显重要。在白纸坊地区,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社区内寻找到知心的朋友和贴心的陪伴。每当他们用颤巍巍的手拉开窗帘的时候,他们知道,在窗帘背后,一定有一双温暖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