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有所养|一起来看如何满足不同的养老需求
发布时间: 2022-11-21

 

老有所养:如何满足不同的养老需求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解读之三

正处在人生财富峰值的“60后”一代,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养老规划。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服务设施总量缺口和结构矛盾突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823.8万张,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另外,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

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老年人对养老开销预估存在明显的城市和收入水平差异,高收入人群比普通收入人群平均花费预期高45%。不同学历养老需求相差一倍,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选择养老方式的预期月花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博士学历预期养老花费最高,为15453元/月,初中及以下学历预期最低,为7155元/月,两者相差近一倍。

总共42页共2万多字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对养老服务着墨最多。不仅提出了普惠性服务,还为个性化高端服务留出了空间,积极回应了老龄化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挑战和新需求。

具体来看,《规划》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对兜底性养老服务、普惠性养老服务和生活性养老服务进行了分类指导。

在兜底性养老服务方面

实施特困人员的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设施向低保、低保边缘、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低偿和无偿集中托养服务。

在普惠性养老服务方面

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形成“15 分钟”养老服务圈。

引导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

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后用于养老服务。推动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允许养老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全面保障外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享受国民待遇。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

在生活性养老服务方面

促进养老服务与相关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养老企业的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同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显著的产业集群和聚集区。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