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热、市场冷、企业难”的现实困惑
发布时间: 2022-11-21

  我国养老领域消费尚处于培育和潜力释放过程中,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和成本过高并存,养老消费需求尚未有效激活

养老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目前养老领域消费态势总体仍较疲软,养老服务成本与价格出现倒挂现象。以北京市为例,2019年北京市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养老金为4157元;城乡无社会保障居民福利养老金月均标准为715元。但同时,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标准在5500元以上,郊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标准在3500元以上。从整体上看,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养老消费充分释放的时间窗口期尚未来临。

  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口布局不匹配,设施总量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

近年来我国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数量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空间布局均衡度不断改善,但仍存在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口布局不匹配,养老用地难问题突出。以北京市为例,中心城区床位紧张和郊区床位闲置并存。中心城区由于用地紧张,难以解决养老护理员的就近居住等问题,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机构普遍反映运营压力大,不少机构处于亏损状态。

  三是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匮乏,不能满足消费升级换代的需要

市场能够提供的一般性日常生活服务类项目比较多,老年人急需的整合式、一站式服务不足,尤其是长期照护、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供给不足,这些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加剧。此外,随着活力健康老年人增多,市场在老年文化创意、旅居、网络消费等方面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不足,很难满足老年人口队列演替带来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四是科技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不足,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养老科技企业整体上“两头”不足、中间困难、产业政策偏弱。“两头”不足即产品研发端投入不足和消费者认知度不够、购买能力不足;中间困难即企业规模体量较小,竞争力弱,企业经营困难;而产业政策在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税收优惠、营销渠道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专门从事养老科技的研发、制造、销售的市场主体不够多。在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租赁、回收和融资租赁中,存在消毒设备价格高昂、集中消毒空间缺乏、消费者信任度缺失等问题,老年康复辅具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缺乏金融服务的支持。

  五是养老行业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受阻

尽管养老机构已经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是养老机构在备案后要正式运营,在医养结合、跨区域经营、消防审查、老年餐配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限制。由于服务流程长、环节多,对监管前后环节和不同主管部门的工作衔接提出更高要求,容易形成隐形门槛。在实际工作中,异地开办网点、跨区经营仍面临多重行政许可的困难,多点之间由于各自按流量申请补贴、办理星级评定等,不能实现人、财、物的调拨管理,也不能实现税收统筹策划,从而制约了规模化发展,影响到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养老服务主体小而散、经营困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

  六是老年人消费维权机制不健全,消费生态仍需要培育

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领域侵权行为,还未形成高效协同的消费维权机制;另一方面,给老年人提供可展示消费方式的平台和便利消费的工具不足,易于发生消费纠纷。比如,老年人普遍反映大量使用微信、刷卡支付等信息化产品给老年人造成不便,应保留传统支付方式,不要让信息化支付体系将老年消费者挡在门外,良好的养老消费环境营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