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
发布时间: 2022-11-21

日间照料,是一种介于机构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新形式。9月26日,位于江一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试运行,接受符合条件人群入住。如今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不少老年人在这里切实感受到了“托老所”服务的实惠和便利。日前,记者来到该照料中心,发现运营方承受着不小的压力。由于入住人员较少,该照料中心依然处在入不敷出的状况。采访中了解到,老年人对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认可尚需时日。

服务好 环境好

照料中心让感受家的温暖

自从位于江一社区的心苑日间照料中心试运营以来,每天早上八点钟左右,家住花山湾的季德义就会准时来到。做完晨间监测之后,他就会和其他入住老人一起做做团康操、听听讲座,然后和新认识的好朋友戴庆才下两盘五子棋。

“这个地方好,真好,具体怎么好我也说不清。”季德义告诉记者,他今年64岁,之前因为车祸,失去了一只右手,起居都不太方便,在家中有时不但帮不上忙,老伴在照顾孙子之余还要腾出手来照顾他。“车祸之后行动不太方便,在家里给老伴帮不上忙还添乱,老是自己一个人待着也无聊,在这儿就不一样了,活动那么丰富,和朋友们说说笑笑,一天过得可快了,每天的康复练习对我这种情况也很有帮助。”

72岁的陈桂莲中风之后腿脚就一直不好,子女都要上班,白天无法在家照顾,老伴已经76岁,照顾她也很困难。商量之后,陈桂莲也选择了入住日间照料中心,每天早上老伴用轮椅把她送过来,晚上再接回家。对于在日间照料中心的生活,陈桂莲说“比在家享福”,有人端茶倒水,上厕所也有人帮忙,甚至连中午上床午休,都有人帮着脱鞋子、盖被子。

另一位入住老人王耀增最高兴的是,经过在日间照料中心一段时间的理疗之后,困扰他很久的睡眠问题改善了。

运营方 压力大

老年人全面认可尚需时日

一端是不少老年人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托老所”服务的实惠和便利,不过在另一端的运营方,却也有着不小的压力。由于入住人员较少,心苑日间照料中心依然处在入不敷出的状况。

“9月底试营业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4位老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平均每天的入住人数大概在12人左右。”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心苑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其负责人由春红表示,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市、区两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提高服务标准,在硬件设施配备、专业人员配备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过,即便如此,维系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转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现在平均每天12人入住,一人收费20元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

由春红说,在前期的调查摸底中,辖区内共有50多位老人符合条件并表达了这方面的意向,不过真正办理手续的只有24人,实际入住的平均每天也就在12人左右。

“其实我们都知道日间照料是个好事,这里环境也好。但是说实在的,像我们这样腿脚好的老人不用太费心照顾,半失能的老人即使想来,也要有人能接送才行。”一位前来中心咨询的老人说。

“入住率不高,接送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观念问题。”由春红说,作为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过渡养老方式,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接收的是半失能老人以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天20元的收费标准,再加上午餐花费,即使经济条件允许,很多老人也不舍得,往往抱着在家里“能凑合就凑合”的心态。

先试点 再推开

相关补助标准正在制定中

为综合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向有需求的老年人和成年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从2014年开始,我市启动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根据相关规定,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16-60周岁的残疾人,且不同对象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监护人1小时内能到达日间照料中心;无需中心接送;非传染病;老人或其监护人为本市户籍;半失能老人;非精神病老人;非失智老人;持有二代残疾人证的镇江户籍残疾人;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肢体、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凡是符合条件的居民均可由其监护人向日托机构提出申请。服务内容包括午餐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心理疏导、娱乐等日托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9个,其中主城区6个。

“市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首先是从助餐服务开始,逐步完善至日间照料。”市民政局福善处处长陈正革介绍,近年来,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餐和日间照料服务。陈正革认为,委托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管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其优势所在,是社区日间照料的发展趋势,市区目前江一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已投入试运营,市区其他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工作也将逐步推开。

“从居民的养老选择来看,健康老年人一般会选择,失能老人一般会选择机构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主要面对的是半失能老人以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日间照料中心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过渡和补充。”针对日间照料中心目前面临的问题,陈正革表示,民政部门也正在进行相关调研和统计,针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补助方案也正在制定中,“政府财政能承受,社会组织和老人能接受,是我们制定补助政策的原则。”同时,民政部门也鼓励有爱心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对困难老人的助餐和日间照料服务给予支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