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学习的韦思浩正在杭州图书馆里看报。视野
发布时间: 2022-11-21

酷爱学习的韦思浩正在杭州图书馆里看报。视野网供图

“拾荒老人”韦思浩晚归的身影。视野网供图

1月4日晚至今,“【鲁班征集令】情动杭城”的一条微信,几乎刷爆了整个微信朋友圈。

人们不约而同转发和附议的,是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的一项倡议:“今日的我们,愿在他的感化下,一扫精神上的荒芜,聚集我们微笑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我们想为他塑一座雕像,就在浙大图书馆门口。”

感化,是何其有分量的一个词语;立雕像,又是何其重要的一个决定。是谁,能受此待遇?我们不禁想要追问。

1月5日,记者追随他的足迹,来到杭州图书馆,去他生前住过的小区,寻访他的家人和邻居,与征集令发起者对话,一点点、一步步,抽丝剥茧般还原他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昨日,一条“为普通校友塑雕像”的微信刷爆朋友圈——

一位“拾荒老人”感动一座城

本报记者邓国芳钱祎许雅文王庆丽

他的名字,叫韦思浩,杭州的一名退休教师;他的名字,叫“拾荒老人”,每月拿着5000多元退休工资,却一直拖着麻袋在杭城拾荒;他的名字,也叫爱看书的“流浪汉”,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他的名字,还叫“魏丁兆”,曾以此名捐资助学,连女儿都不知晓,直至身后遗物被翻整出来……2015年11月18日,韦思浩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抢救无效离世。

然而,就在老人离世后的20多天后,因为钱江晚报、杭州市品牌促进委员会、“浙大微鲁班”等社会机构为他立雕像的倡议,老人的故事,被再次传播开来。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行色匆匆的人们,仿佛淘到了金子一般的激动与喜悦,纷纷加入附议行列。杭城的网络空间,也因这个共同的心愿,瞬间变得温情脉脉。

这是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当韦思浩老人带着拾荒麻袋、静坐在图书馆看书的画面,烙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时,很多人荒芜的精神世界,也仿佛被拾掇起来,变得五彩斑斓。

“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鲁班征集令】情动杭城”原创者之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孟禾说,我们希望通过立雕像的倡议,把老人的善意与社会责任感,传递给我们自己,也传递给更多的人。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