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都在做的这件事,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好
发布时间: 2022-11-21
 

  养老作为一个民生问题,一直受到各方关注。由于经济、人口构成差异,一些发达国家更早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常常会借鉴、学习。在“医养结合”方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很好的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地区也在“医养结合”领域尝试开展了多种服务模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好的“医养结合”模式不是如出一辙,而是在吸取其他国家、地区经验的同时,符合当地特色,满足当地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养老院,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农村养老,社会养老,养老社区,养老网,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对于医养结合,您有什么想法呢?
 
  中 国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医养结合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联盟,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可以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由于医养结合的优越性,正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自2013年首次提出“医养结合”这一概念以来,国家已出台多项专业指导性文件。
  医养结合虽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地区作为试点,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针对不同的养老模式,建立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医养结合模式。
  在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北太平庄、青龙桥、羊坊店四个街道已经开展试点,数万老年人受益。2018年,海淀区还将在西三旗、马连洼、西北旺、青龙桥、北太平庄等10个街镇,推广建设“一个中心+10个驿站”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为更多老年人送去健康服务。
 
  甘家口街道
  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合作,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地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多个医养结合服务站,共同构成区域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地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设有10张“医养结合”病床,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专业养老服务公司提供养老服务。地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下设6个“医养结合驿站”。直接设在社区里,也能同时提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其中最大的阜南驿站,面积800多平方米,康复理疗、健康教育、老年餐桌、养老床位、为老超市……老年人需要的养老和健康服务应有尽有,在家门口就都能享受。截至目前,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整个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已累计服务接待4.5万多人次,康复理疗服务2.6万余人次。
 
  羊坊店街道
  羊坊店医院与海淀区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捆绑在一起,突出居家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养的部分由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医的部分由羊坊店医院承担。羊坊店医院居家养老医疗关爱中心在老人身边给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居委会作为合作伙伴;医院各科室专家作为居家医疗的后援团;医院党政领导作为居家医疗的领航员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掌控方向;街道卫生总监及社区服务中心主任作为居家医疗的顾问,为羊坊店街道老人提供专业的、持续的、中西医结合的居家医疗关爱服务。以老人需求为导向,解决不方便为目的,建立“变坐为走”的医疗服务模式,引入“赤脚医生”理念,让医护人员深入区、居委会、街道,与老年人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指导,建立慢病管理与健康指导、复杂疾病专家会诊、急危重症转诊服务模式。
 
  日 本
 
  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是日本。
  1963年,日本通过了《社会福利法》,设立老年人长期照护机构,满足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要。
  1997年 12月,日本通过了“护理保险法”,规定采用强制的方式,以政府为主体,将居住在本国的40岁以上者(包括外国人)纳入到长期护理保险中。
  2000年,日本开始实行长期照护保险制。
  主要模式:日间照顾中心(或日间照顾服务站):主要针对需要日间康复训练,需要照顾其日常生活,白天家里没有人不能独自吃饭的65岁以上(日本界定)老年人群。一个服务站一般只有一个护士,护士只处理专业照护问题,其他工作交付予其他人处理。
  养老院(日语又称特别养护之家):主要接收痴呆老人和卧床不起等失能老年人。一般建在日间照顾中心旁边。由护士、介护师、福祉士组成。其中,护士主要从事专业照护工作,介护士的工作内容相当于护工,福祉士则来往于服务站和养老院之间并负责其中的协调工作。
  老年福利中心:主要服务辖区内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健康教育、保健服务、健康体检、家庭方式及家属指导。福利中心一般由保健师负责。
  老年公寓:为健康、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一般医疗和生活照顾。
  医养结合特点:完善的法律制度。《老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以及《护理保险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使老年人得到了福利、保健、保险等方面的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法律支持。老年照护的费用重要来源于保险费用和公费,它们承担90%,老年人只承担剩余的10%。居家照护服务为主,内容包括上门的生活护理(看护、洗浴等),上门医疗(康复训练、居家养老管理指导),以及日托服务等服务内容。因为千百年来的家庭观念的形成,日本65岁以上老人当中,有78%愿意接收居家养老,有22%的老年人接受机构照护服务。
 
  美 国
 
  作为自由市场的典型代表,美国的老年人健康照护,是具有高度市场化的一种照护体系,强调老年人的自由和选择,一般采取商业保险的模式,由居民自愿选择是否投保以及如何投保,该保险覆盖人群为84%的居民。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美国专业医疗型的养老机构使政府不堪重负,同时老年人希望在社区生活,因此美国开始社区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主要模式
  老人全包服务项目(PACE):一种源于美国华人地区的医疗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是社区55岁以上、居住在PACE项目提供服务的范围内、经评估后需要养护照顾的低收入老人。服务内容包括,提供饭食、提供个人照料服务、医疗费用、厨房药费、必要时进养护院的费用;提供社会服务;提供对不适宜养老的老人住房进行整修的费用。目前,PACE运行得较为成功,但也受到募集启动资金困难、来自其他服务模式的竞争、PACE本身的特点限制了更多的患者入组等因素的制约。截止2008年,全美仅在29个州开设了共61个 PACE 服务中心。
  集中养老居所服务项目(CHSP):联邦政府层面的政策。服务对象是在政府资助型房屋中的低收入、衰弱的或残疾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一周七天、每天一次的热餐供应和其他支持性服务,但是不能与既有的可支付的养老服务重叠。
  老年人居家养老(HCBS):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长期照护制度,让老年人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生活和医疗照护。同时为了降低医疗成本,社会保障法开始赋予各州HCBS服务医疗补助豁免权,鼓励各地开展HCBS服务。研究证明, HCBS更适合相对年轻、健康的老年人。各州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了不同的养老计划。如,威斯康星州建立了老年与残疾资源中心,作为老年人获得长期照护服务的唯一准入部门;马萨诸塞州设立了养老一站式服务计划;俄勒冈州设立了由老龄和残疾人服务部操作的同意基金项目;宾夕法尼亚州设立了社区养老选择项目等。
  医养结合特点
  将长期照护作为一个产业,在社会政策的指导和严格管理下,重视护理人员的作用。通过政策调整,优势资源向社区养老服务倾斜。州政府努力落实社区养老服务,不断扩大社区服务类型以及享受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老年健康保障体系经历了两次调整,一次是将在医院长期“压床”的患者分流到护理院;一次调整是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开始强调家庭与社区照护的重要性。
  为了向老年人提供公平、可及、可负担的长期照护,1997年,澳大利亚通过了《老年保健法案》,为老年保健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明确政府职责。
  主要模式
  居住式照护:服务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和康复中心等。服务对象是无法在家里单独生活,经评估后需要居住式护理的老人。
  居家照护服务:服务包括社区老年照护项目、居家延伸护理或者老年痴呆症居家延伸护理、居家社区照顾。
  医养结合特点:家庭医生负责制,由老人的家庭医生到机构来看护老人。同时,养老机构配有专业的营养师以及老年照护评估组,想要得到服务的老年人,必须由老年照护评估组进行评估,在让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的同时,不会使资源浪费。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家庭养老,国家对承担照护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给予经济补贴,为了使家庭照护人员有能够的生活质量,不会因为照护老年人而降低,每年为他们提供休假,休假时由社区负责照护工作。
 
  德 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建立公共养老体系的国家。目前德国的长期照护主要遵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原则。
  主要模式
  居家养老:包括居家上门护理,日间照料中心和短期托老所,近几年兴起了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监护式公寓。
  机构养老:所谓的护理式养老院,包括24小时的服务:一般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等。近期养老院与监护式公寓相结合,增加了服务内容,受到了更大的欢迎。包括护理式托老公寓(养老院)、老年痴呆症护理中心及医务精心护理中心。
  专家照料院: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主要为那些在家里不能照顾的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如残疾人、老年痴呆、肿瘤晚期、精神病患者、脑损伤生活不能自理的以及帕金森。也收治年轻患者。
  老年照护院:主要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急性病患者恢复期需要康复训练的病人,患者由医院与政府联系,由专业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入住。
  医养结合特点:鼓励居家养老。目前德国需要护理的老年人230万人,其中居家养老150 万
 
  瑞 典
 
  作为高福利国家的瑞典,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在逐年增大,因此瑞典政府支持老年人在家养老,通过低成本的居家养老减轻政府压力。
  主要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了国家健康照护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家庭照护、老人照护院及其他老年照护机构的事务,其中包括精神和智力残障老人的照料。康复中心为日托性质,备有专车接送入托老人。由医生、康复技师、心理学家等,向病人提供治疗和咨询。除了医务相关人员,康复中心还设有康乐室、手工作业室及午间用餐的餐厅和午休室等硬件设施。
  政府为使老人能居住在子女附近,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了老年公寓,以及在一般住宅建筑中修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性住宅。同时,老年人在公立医院或牙科医院治疗,都可享受免费待遇。
  医养结合特点:照护保障的对象为全体国民,养老院,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农村养老,社会养老,养老社区,养老网,有需求均可接受照护服务。各市的税收财源是照护服务资金主要来源,个人负担率比日本少4%,瑞典的长期照护服务津贴制度有效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老年照护管理网络使老年人得到便捷的照护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