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试点建设创新多元供给邛崃市构建新时代农
发布时间: 2022-11-21

邛崃市地处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辖24个镇乡(街道)、271个村(社区),2017年底共有户籍人口66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26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1.59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76%。2017年10月,该市被四川省民政厅列入全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试点建设,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智慧服务为支撑、精准服务为特色的新时代农村养老服务新格局,取得实质性进展。

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规划

为做好试点工作,邛崃市制发了《开展四川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行动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保障。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目标考核管理,列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制定了《邛崃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镇区域性养老服务指导分中心、村日间照料中心三级养老平台职责》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和创建四川省敬老模范市工作的通知》,整合各级力量推动试点建设落地落实,力争到2020年城市、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

该市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吸引德仁堂等7家社会资本运营养老机构,吸引社会投资20亿元构建“康养+医养”模式,加快 “老年人手工坊”建设,发挥老年大学及涉老文艺团队作用,发挥基层老协作用,对全市1375名农村空巢(留守)老年人进行巡访探访。

聚焦养老场所、队伍、服务等要素保障

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邛崃市重点聚焦农村养老服务“场所、队伍、服务”关键三要素,有力、有序、稳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

通过“场所”建设,重点确保“刚需”老人有地方“住”和居家老人有地方“玩”。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利用农家商店、村活动室、农家大院等设置养老服务点,推进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市24个镇乡(街道)均在重点村建立了养老服务分中心。启动村(社区)服务场所亲民化改造,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体120个,拓展社区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空间。

在服务队伍建设方面,邛崃市引进了成都孝行通居家服务中心等7家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并指导辖区内养老服务点服务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培育了邛崃市注力社工服务中心等20余家本地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中。通过整合农村现有的公共服务人员,分别建立家庭医生巡诊服务队伍、维权律师服务队伍、老协志愿者服务队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巡查关爱服务队伍、救急帮困服务队伍、家政服务类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为老服务。

做好农村养老服务,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邛崃市创新推进家庭医生巡诊服务工作,294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每月获得两次家庭医生上门巡诊服务;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对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两项补贴;文化惠民活动定期送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站点;制作“为老服务联系卡”,将村(社区)民政协理员、医生、律师、老协、志愿者和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等的联系人及电话整合公示在老年人家门外,使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能及时“寻找得到,对应得上,享受得到”;引入志愿服务机制,实现农村志愿服务常态化和制度化。

创新服务供给,让老年人实现点单服务

邛崃市创新建立“1+3+N”服务供给体系。绘制“1”个关爱地图,绘制“邛崃市幸福养老关爱地图”,完成14万60岁以上老人基本情况、服务需求及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信息录入工作,实现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在线监控、动态监督。搭建“3”级关爱平台,依托市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将9个中心敬老院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151个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分中心,形成了“市—区域—村(社区)”联动养老服务新局面。建立“N”支为老服务队伍,成功培育、引进15支“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的为老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培训、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养生保健等服务。

该市还创新“一卡三单”服务收集路径,收集各项惠农惠老政策,编制《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清单》《为老服务普惠清单》《养老服务采购清单》三个养老服务清单,整合民政、医疗卫生、法律援助、居家服务等资源,制作“为老服务联系卡”发放给高龄、空巢(留守)、失能半失能、低保“四类老人”,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点单式服务”。同时,扎实推进文化养老和健康养老服务,组织开展送文化活动进机构,为经济困难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等服务,与374名重度失能人员家属签订居家、机构照护协议。

“三社联动”为农村养老提供精准化服务

近年来,邛崃市积极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大力引导和鼓励社工、社会组织走进社区,并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着力构建社区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该市冉义镇义渡社区紧紧围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满足居民需求尤其是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健全 “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助推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社区会同社工组织,入户走访300余户老人家庭,制定20余项服务清单;整合党员、社会爱心人士、社区网格员、青年志愿者等社区资源组成7支为老服务队;引入专业为老社会组织——黑籽儿社会服务中心,开展各种健康讲座、文化兴趣类特色主题活动,对困境老年人开展心理干预、贫困救助,全面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

在文君街道玉带社区,通过“三社联动”建立健全社区长效发展机制,满足社区老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玉带社区积极联合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商圈党支部等党建资源,建立了“区域党建联盟”,融合各类力量参与社区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搭建“三大平台”,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深化发展。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社区为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场地、开展免费培训,实现资源共享,扶持社会组织成长。在孵化资金、项目申报、组织运作、活动开展上予以支持,玉带社区先后孵化了“惠邻好生活居家服务中心”“瑞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专业社会组织。搭建社区服务项目平台:玉带社区不断增加购买养老服务的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项目。同时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项目向上申报,2016年以来成功申报“成都市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成都市社区消费新场景试点建设”“成都市社区整体营造支持”等项目,累计获得项目支持资金400余万元。搭建人力支撑平台:通过引进专业社工人才,培育引导社区带头人、社会组织骨干,招募志愿者队伍等,为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本报记者 马丽萍 通讯员 王智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