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六大举措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
发布时间: 2022-11-21

 

 

●构建“大养老”发展格局

●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

●养老院加装电梯

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养老人才纳入“积分落户”

●养老机构等级评定

●医养结合

●“时间银行”

●……

昨天,为期两天的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南京举行。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党组成员、副部长高晓兵出席会议。

在9日的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致辞并介绍了江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介绍了南京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北京、上海、山东、武汉、眉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介绍了大城市养老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实地参观了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秦淮区悦华洪武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栖霞区欧葆庭仙林国际颐养中心等8家养老服务点。作为南京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具体探索,8个养老服务点各有特色,获得与会代表点赞。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南京实践获与会代表点赞

“养老补贴发放监管,与市大数据中心的公安、人社等数据定时比对,确保尊老金精准发放;养老服务监管,通过智能终端,实时采集老人接受服务的情况,并与政府补贴挂钩……”在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了养老综合监管内容和要求。“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无论对老人还是养老组织,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民政部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在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观考察时,与会代表对该中心把养老院“搬”进家的做法非常认可,听说南京已发展家庭养老床位3150张,连连表示“这相当于30个中型养老院的体量了”。

“我们这里的一大特色是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当天,秦淮区委书记林涛对该区的悦华洪武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亮点进行解说。

2018年,秦淮区将位于郑和公园内年租金可达200万元的1500平方米的原区图书馆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并通过招投标交由悦华洪武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该中心因此轻装上阵,打造“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综合体。

中央厨房以淮扬餐饮、名厨亮灶为特色;认知症照护与法国养老组织合作,提供24小时全程照护服务;在此养老的老人还可共享公园的资源……悦华洪武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做法让与会代表们眼前一亮,“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匮乏与养老多元需求急增的结构性矛盾在各大城市都很普遍,统筹协调难度大,南京的做法值得深入了解学习。”

当天,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欧葆庭仙林国际颐养中心、民企强强合作的银城红日养老公寓、嵌入社区的朗诗常青藤睿城养老中心、公建民营的九如城康养中心、医养融合的南京和怡老年照护中心等养老服务点,也都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突出问题导向,六大举措破解养老之困

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比全国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阶段。截至目前,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46.8万人,占总人口的21%,并以每年4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等特点显著,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发展趋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地区,南京怎样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

举措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养老”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市集中出台60多个养老政策文件,连续多年将养老工作列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养老服务十条”,对养老机构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运营模式、质量监管等予以明确,市级财政新增投入8000万元,创新养老院加装电梯、养老人才纳入“积分落户”等措施,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我市还将“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比例、千名老人床位占比”3项养老工作指标纳入“南京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体系,确保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工作目标落实落地“不走样、不失真”。

举措二:突破规划滞后之难,化解“结构性”养老矛盾

近年来,我市制定《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将民政部门纳入全市规委会,参与每个建设项目的控制详规审议,保障新建居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仅2017—2018年,全市共规划新增养老服务设施面积125万平方米,2017年主城区床位达到16724张。

举措三:聚焦主城床位之难,推动“专业化”服务延伸

2017年,我市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养老院“搬”进家,目前已对3.45万户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把养老机构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复制到老人家中。2018年底,全市开设家庭养老床位3150张,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我市还建立了家庭养老床位综合运营补贴及评估机制,鼓励3a级以上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并由市、区级信息平台统一实时监管。

举措四:破解养老队伍之难,实施“多渠道”人才储备

加大补贴力度。我市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万—5万元“入职补贴”,对所有工作满一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

扩大人才储备。民政与相关高校合作开设老年服务专业学历教育。

增强行业荣誉感。全市常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可获市级劳模、“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

举措五:攻克监管不足之难,建立“多维度”监管体系

加强综合监管。2018年,我市在机构紧缩背景下,从市级层面发力,挂牌成立“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

完善等级评定。制定《南京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将养老机构分为5个等级,实行养老服务质量与政府补贴挂钩,建立“凡补必评、凡服务必评、凡评必挂钩”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老年人能力评估。对老年人服务按能力评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目前全市受评估老人占比达20%。

举措六:化解资源不均之难,推动“社会化”养老进程

力推公办民营。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能力不专、示范不强”等问题,探索“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4种方式,采取“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如市民政局直属福利院,拿出近1000张床位,引入4家社会养老组织接管运营。

深化医养结合。出台6项医养结合政策举措,鼓励“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2018年全市新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93家,增长近一倍,医养结合床位占总床位的比例超过85%。

释放社会动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目前全市共有42万多平方米社区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进驻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养老组织从2012年的96个发展到目前的1211个。

鼓励市场参与。有效促进家政企业、餐饮企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市场组织转型从事养老。

创新养老志愿服务。目前全市正开发完善全市统一“通存通兑”的时间银行信息系统,现有2.6万名“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志愿者,直接服务26.6万名老人。

做好养老服务没有终点,南京再发力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着力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问题,千方百计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会上说,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大城市养老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此次会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推动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具体将做到“四个持续”:

一是持续强化养老服务供给,切实保障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落到实处。

二是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取得实效。

三是持续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深入发展互助养老,加快建成权威统一的“时间银行”。

四是持续壮大养老服务队伍,将养老人才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范围,增强基层养老服务力量,以务实行动和过硬举措,为全国养老服务发展作出更多南京贡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