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办养老院生存现状及趋势
发布时间: 2022-11-21

没人会怀疑养老产业的庞大市常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预计将达到2.48亿,2050年将超过4亿;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老人占总数的9%-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占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是现有老人总数的1%左右,和国外社会平均5%-7%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由私人或者民间团体创办的养老院叫做民办养老院。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民办养老院就陆续出现,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民办养老院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位于五里桥刚刚开办之初养,养老院就招收了6名老人,可是直到来年6月,也才增加到11个老人,这让院方负责人很是焦急。

为了打开市场,成立了自己的网站,养老院的职工也跑到附近的超市和小区门口散发宣传材料,养老院才逐渐打开了市场,现在100张床位已经注入了大半,现在每天还会接到5、6个咨询电话。无独有偶,位于朝阳北路附近的,350多张床也已入住大半。

从刚开始担心没有老人入住,到现在担心养老院入住率过半,再到未来更好的发展,每一个经营有方的养老院都几乎会经历这个过程。

和公办养老院相比,尽管民办养老院起步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一个月前,78岁的周大爷就通过网络找到了。周大爷身体完全能够自理,退休前曾是某国有企业的技术员,他的老伴是某医院的教授,近些年患了半身不遂。虽然儿女们事业有成,但是各自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无法随时陪在老人身边,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周大爷发现照顾老伴已经力不从心,请来的保姆又始终不合心意。

“我在网上找了好几家,最后选择了这里。”周大爷说,“自己不喜欢做饭,到了养老院一日三餐有了着落,不用自己操心做饭,每天的伙食也很丰富,老伴也有护工帮忙照顾,日子过得很舒服,因为交通方便,子女每周末也能过来看看我们。”

周大爷看上的是的服务态度,“在这里护工的服务态度特别好,每次我需要帮助时,护工总是面带微笑的来帮忙,老伴身体不好,需要帮忙的地方很多,他们也没觉得厌烦,住的时间长了,他们连我们的生活习惯都知道了,很细心。”

而密云的胡大妈和老伴也正在寻找养老院,经过反复比较之后,目前他们锁定的是密云穆家峪附近的。“我们不在乎是民办和公办,民办的服务态度应该更好吧,不然谁愿意去住呢。”据胡大妈介绍,她的一个朋友已经住进了这家养老院,反馈回来的情况不错。

据了解,在我国民办养老院数量已经超过了公办,不过规模普遍偏小,地理位置不如公办养老院,总床位数也少于公办养老院。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是以传统形式开办,有少数则是以养老院+房地产的形式开设。除去一些护理院外,一般自理、半自理或者需要全护理的老人都能接收,档次有高有低,价格则从几百到几千、上万不等。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公办养老院经过几十年的扶持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无论是硬件设施、服务人员的素质还是内部运营都更加规范,而从无到有的积累,则让这些民办养老院的生存略显艰辛。

据了解,目前全国养老院普遍存在问题包括,有的养老院,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比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有的养老院,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法,容易导致老人受伤;有的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不能按照规定比例配置,甚至出现1名工作人员服务10位老人的情况,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忽视民办的作用。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两者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民营养老院体制更加灵活,激励制度更加明确,不像公办养老院吃大锅饭,不计较投入产出。

“公办养老院往往收1个人和收10个人没有区别,有些旱涝保收的公办养老院甚至不愿意接收老人入住,因为在住不住人工资都一样,没有人来更省事。可是民办养老院的经济效益和老人是直接挂钩的,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服务,留住这些老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老院长这样表示。

民办养老院也在努力改善条件。现在配有医务室,还特聘了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室内还设有娱乐厅、游艺室、会议室、餐厅等各项服务设施。而经济实力尚没有达到上述水准的,也在积极改善居住环境。

此外,一些发达地区对于养老院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也让民办养老院看到了希望。对于养老院,每张床位都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鼓励养老院继续为地方养老事业服务。

由于机制灵活,更加有活力,同国外一样,民办也应当成为机构养老的主体。“在发展养老机构增量的时候,国家应当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鼓励民办养老院发展,并给予适当补贴,当然对于偏僻贫困地区的养老院,如果没有民间力量愿意进入,还是应当由政府兴办;而在盘活存量的时候,应当实行公办民营的政策,如果有民间力量有进入的意愿,就应该通过改制改造将给民间力量兴办。”相关业内人士预测,“一旦国家放手并资助民间力量,民办养老院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中华养老网 提供

咨询热线:400 005 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