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养老需引入多元创新
发布时间: 2022-11-21

 

南京秦淮区的欢乐时光老年公寓,最近成了不少外省市养老产业人士关注的对象。这家老年公寓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楼上是养老院,楼下就是秦淮区社区医院,因而也开创了社区医院管理养老院的先例。

养老业之所以关注它,是因为这种模式直接针对目前的两大弊端——社会力量难以参与养老、医疗服务难以抵及养老群体的问题进行了摸索。

中国的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一方面,老龄化时代正在快速到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这一速度;另一方面的提升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慢性老年病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治疗领域和医疗创新的优先方向,但医疗服务如何更有效地进入老年群体依然是个普遍的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寻求应对老龄化的有效路径。针对养老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政府鼓励社会开办更多的养老机构、提供养老专业人才、逐步实现养老医疗与养老保险接轨。从政策上,养老金改革在持续推广,关于延长退休年龄、发展养老地产等诸多方式和议案也在被提出。

不过,由于中国的养老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政策、产业上的症结仍有待解决。长期研究医疗卫生政策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养老必须引进更多的社会力量,而且,社会养老创新的空间还很大,这是当今中国在养老问题上需要着重探索的方向。

在力求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的同时,如何以人为本,提高老年人的健康也至关重要。事实上,在医疗领域,更多的创新也将目标定位于服务老年人。比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推出可自由升降的轮椅、更具便携性的检测设备、有利于长期追踪慢性病发展的医疗设备等,都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创新,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本,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养老品质。

法国ESSEC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杰拉尔·庞法维尔(Gérard de Pouvourville)在第二届亚太卫生政策决策者研讨会期间指出,从全球来看,老年群体正在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对象,医疗服务市场80%的消费来自于占人口比例不到20%的老年人,而医疗的最终目标正是如何更好地服务终端的患者,因此,很多医疗创新都注重于寻找“迈向以病人为本的综合解决方案”,这些包括依从性和治疗支持、筛选和评估、远程医疗和反馈循环等要素,并且灵活运用智能设备,建立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案。

养老需引入社会力量

经济观察报:中国养老面临的现状如何?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根源何在?

蔡江南:中国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迅速进入老龄化。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中国老龄化问题是最严峻的。

这和中国的经济有关,过去30多年,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医疗水平迅速提升,卫生条件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这些都使得中国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大大延长。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比如上海,平均寿命达到82岁,女性平均寿命更是高达84岁。另外,中国人口政策使得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几个原因相合,使中国进入老龄化的过程非常快。

此外,随着医疗的进步,一些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治疗和控制,这一方面延长了人们的寿命,另一方面也拉长了养老的时间。养老资金、市场和人才的发展跟不上这个速度,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经济观察报:中国目前提出全民医保的目标,这和养老问题有什么样的关系?

蔡江南:中国城镇中的老年人在医疗服务的消费上,主要依靠养老保险,在部分地区,养老院的医疗服务也已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在农村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则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扶持相结合。

但是,中国实施养老金制度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目前只有不到二成的城镇员工加入养老金体系,大量老人是没有缴纳过养老金的,他们的养老主要依靠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养老金的缺口很大,养老金体系面临着严重资金不足的危机。

因此,为使将来能有更多人享受养老医保,政府现在已提出全民医保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金制度的不断优化,会有更多人加入到养老医保体系中来,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另外,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还有待提高,城镇和农村养老双轨制改革问题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就是为了人人都能公平地创建和享受医疗制度。

经济观察报:养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医疗服务,这对社会提供医疗服务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蔡江南:解决养老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引进市场、社会的力量。

社会资本投入养老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养老服务的供给,政府已经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包括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饮食、居住、出行等多方面,因此,养老问题从来也不是单一社会主体能完全解决的。

但是,目前由于固有体制的障碍,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面临很多政策问题。第一,养老机构的公益性质和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如何平衡,是一个很现实而且重要的问题,市场力量并不会全部出于公益的考量进入社会养老产业,因此,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更多鼓励政策,比如,减免民办养老机构的税收等。

其次,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但目前在管理和市场定位上尚不能明确界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机构性质和管理规范,造成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顾虑重重。举个例子,我曾经在考察中了解到,民营资本参与办非盈利性的养老院,他的资金归属就变成了社会资本,而不归属于出资的企业,这就使很多原本有意参与办养老院的民营资本产生了顾虑,因为如果将来想退出,他也无法收回初始资金。这是政策规定的一个限制。

另外,不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目前最稀缺的不是药物的可及性,而是医疗服务人员的可及性。一方面,养老服务人才在我国本身是远远供不应求的,另一方面,由于医生多点执业受到垄断性的控制,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难以进入到养老领域。政府尽管提出要鼓励民办养老,但如果没有配套措施的话,很难实现。

创新养老方式空间巨大

经济观察报:养老方式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

蔡江南:现在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机构养老领域,公办养老机构主要提供基础性的公益养老服务,另外也有部分企业化的养老机构在向高端养老发展。

不过,我国的养老应该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当然,今后的居家养老会逐渐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衍生出多种居家养老方式。

日本比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在养老文化上也比较相近,他们有一些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说,老年大学在日本老年人中深受欢迎,有很多老年人,白天他们会到老年大学去学习、社交,晚上等儿女下班后他们才回家。这种居家养老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大的社会接触面,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

居家养老目前一个短板是护理人员的缺失,其实有些地方已经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比如,在同一个社区内,让老年人群体中相对较年轻的一部分人承担起照顾更年长者的责任,较年轻的老年人可能是刚刚退休,还有工作的余热,同时,把他们提供服务的时间记录存档,等将来他们更老的时候,根据之前服务的工时,也可以免费享受到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

经济观察报:除了从制度上强化社会参与养老的市场机制外,如何使医疗管理更好地服务于老人?

蔡江南:从医改的角度,也在反映着慢性病管理优先的趋势。比如“双向转诊”,这是目前医改一个重要的部分,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合作,共享诊疗记录信息平台。在此平台上,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医院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和诊疗协作,方便慢性病患者就近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和保健指导。

因为很多老年疾病涉及预防、治疗、护理、教育等各个环节,包括患者的自我管理,医生、患者以及第三方健康服务间的交流协作等,所以南京秦淮区的“社区医院+养老院”的创新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建立起医疗系统和老年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和管理,从而提高了医疗服务在养老院中的可及性。

当然,中国大部分老年人仍然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因此,医疗管理的创新也十分注重家庭医疗保健。这方面主要是指慢性病管理,比如说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自测血糖血压,如何针对广大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自检自测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创新,也是空间十分巨大的领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