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锋养老保险其实是一种税
发布时间: 2022-11-2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入法定年龄人口的增多,养老保险基金日益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压力。一个被视为很可能出台的应对办法是推迟领取养老金时间,这样的话,一方面缴纳的养老金时间延长,推迟五年就等于多交五年的钱,另一方面,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缩短了,毕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推迟领一天就意味着少领一天。一增一减,就可以确保到时候领到手的养老金不会缩水。

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个“朝三暮四”的游戏。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家里缺乏食物,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相信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以推迟领养老金来达到多领养老金的目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游戏,甚至连这个游戏都不如。故事里面,不管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猴子们反正一天可以确保拿到七颗橡果。但是,推迟领养老保险可不一定能保证你到时候能把多交的养老金都领回来,因为毕竟有个生命意外风险。

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钱都是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的,考虑到企业把养老保险的支出视为工资支出,因此归根结底,养老保险的钱其实都是个人自己交的钱。所谓社会养老,本质上还是自己养老。换了个马甲,就愚弄了一批人。与其说养老保险是一种保险,毋宁说它是一种税,因为二者都具备强制的属性,没得选择。有人可能会说,养老保险虽然是强制交纳,但是最后还是会返还给你啊。没错,社会主义税收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际上,站在企业的角度看,以养老保险为代表的“五险一金”就完全被视为一种税,这种税甚至比真正的税还厉害。现在企业招一个人,五险一金的支出加起来一般要占到工资的50%以上。月薪5000请一个人,企业为此支出的成本在7500以上。这个实际上抬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是一种变相的提高最低工资,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企业劳动力需求减少,社会失业率上升,这对劳动者反而不利。

真正的保险应该基于自愿的原则,同时也遵循契约精神。想一想,如果你购买了一份商业保险,交了十几年的保费,某一天保险公司通知你说,抱歉,由于之前我们的计算失误,没想到人均预期寿命有大幅增长,现在要么提高缴费标准,要么降低保障水平。你会答应吗?当然不会。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除非要倒闭,否则也不敢公然违约。公开违约行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是一种自杀行为,因为它将失去保费来源。但是对于强制性的养老保险的公然违约——推迟领养老金、实际养老金缩水——你却毫无办法。并且,社会保险机构只有一家,别无分店,没有任何竞争压力,它可以在公然违约的情况下而没有倒闭的压力。没有竞争也意味着社保机构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运营好社保资金,社保资金的收益水平偏低,很多连通胀都跑不过,社保资金实际上是在不断贬值。

我们知道,商业保险会在合同中有一个明确的收益水平和保障水平,但是养老保险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承诺。它在每个月强制性收取养老保费时,并没有承诺你退休的时候会给你什么样的保障。它只是说“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社保法)。这样的保险你还敢信赖吗?换言之,如果是自愿的话,有多少人会买社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