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东莞养老很幸福?
发布时间: 2022-11-11
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意见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和一揽子举措。
对于东莞人来说,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为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红”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东莞持续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长者食有所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书写了一张温暖的养老民生“答卷”。
东莞,这座年轻人占比高达到58.23%的活力都市,不仅深受年轻人喜爱,“银发族”也赞叹有加,其背后的“幸福密码”是什么?
食有所依:“大配餐”服务100%覆盖全市
对于“做饭难”“吃饭难”的老年群众来说,一碗营养可口的“暖心饭”里就有幸福养老味。
“我们每天都要抓紧时间,争取11时左右就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老人的家中。”话音刚落,东坑镇的养老护工卢丽宁就急着骑上电动车把饭菜给服务对象送去。
当饭菜送到85岁高龄的梁伯和老伴手里时,打开还是热腾腾的。吃着”爱心午饭“,两位老人很是高兴,对这项便民服务夸赞不已:“我们做饭不方便,幸好他们每天准时配送,饭菜味道又好吃。”
在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实行后,像梁伯一样的长者用餐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走访调研独居老人生活情况,到构建起厨房、送餐队伍、菜单、餐车等为基础的送餐服务日常管理机制……目前,东莞已推动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100%覆盖全市,形成了社会化集中配送、自建自营集中配送、养老机构对外辐射服务、“社区自营+助餐点助餐”等多元化的配餐服务模式。
不仅是“大配餐”,东莞还实现了“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建立一个长者饭堂”的目标。
敞亮的房间,用餐区齐齐整整、色彩缤纷的桌椅,荤素搭配、营养健康的三菜一汤整齐装进消毒餐盒中......这样的“长者饭堂”相继出现东莞各个镇街,让长者享受幸福养老味。
老有所养:在家就能享受养老服务
老年人渴盼“老有所养”,但如何“养”?为将这一民生工作做细做实,东莞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开展“大配餐”服务外,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上门照料工作。
、住在莞城步步高小区的辉叔,今年88岁,子女在外工作,老人单独居住。他说:“人老了,腿脚不方便,自己做不了家务。”
困难之际,居家养老服务员如姨帮了老人大忙。如姨是莞城家乐居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名服务人员,每周到辉叔家服务1次,每次3个小时,服务内容完全按老人的要求进行。
养老服务不仅要专业化,也要人性化、亲情化。接受莞城居家养老服务以来,梁伯感到很满意:“我不用到养老院,家里就是养老院。”
不仅是护工上门提供服务,为了借助“互联网+”提升养老服务,2019年11月,东莞市民政局建成并启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如今这一平台已上线“居家养老自助下单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可通过手机微信端(APP端)、“平安铃”等通信载体,按需自主选择服务项目,系统将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和自动派单,由接单服务机构进行现场服务,充分满足了老年人家庭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对于需要专业的照护失能老人来说,居家养老服务更是将温暖送到心坎里。
根据《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属于政府资助对象的老人,可申请相应资助标准的服务,例如经评估属于重度失能的,按照每人每月720元的标准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病有所医:创新“医养结合”模式
“我老婆用的胰岛素注射器需要更新型号。到医院一看,除了医保账户支付的部分,原来需要个人支付170多元,现在只需要140多元!”73岁的珠叔家住石碣,妻子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15年来,他每个月定期去医院,帮妻子购买抗高血压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器等抗糖尿病的医药用品,这次的降价让一家人都很惊喜。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2019年以来,先后有5批218种药品、6种医用耗材在莞落地,涵盖了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用药以及抗肿瘤、抗精神病、抗生素类等药品,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最高降幅达98%,今年前三季度共为患者减负6.62亿元,累计减负11.78亿元;首批6种集采医用耗材全年可为患者减负约1.53亿元。
降药价、减费用,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获得感实实在在,深受老人们的好评。
让老人病有所医,2016年,东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东莞积极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或整体转型医养结合,做到医护养高度融合,合理优化资源,并促进护理发展,培养更多护理人才。
以东坑医院护理院为例,作为东莞首批公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之一,2017年至今不断推进医养护融合,大力促进护理行业发展,加快培养护理人才,全力打造医养结合“东莞样本”。
今年8月27日,东莞市医养健康协会正式成立。首批会员85个,囊括了东莞市从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老年用品、老年护理服务和老年研究领域的单位和支持医养结合的相关人员,携手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冬日暖阳下,东坑医院护理院的老人正在庭院里交谈、做小游戏。通过视频,他们还经常与家人们对话,拉拉家常。一碗热汤的距离,让爱更深了。
老有所乐:社区活动丰富多彩
对于养老,还应该考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精神慰藉。而东莞也在探索新路子,让老年群体在主动参与文化活动中实现老有所乐。
上午9时许,家住石龙镇兴龙社区的邓叔约上二三好友来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乒乓球室“切磋球技”,大汗淋漓一场后他们又到隔壁的练歌房唱起了粤剧。“只要这里开门我们都会来,我们社区生活很幸福!”邓叔说。
在东莞,许多社区都为老年人提供了适宜的教育、文化、健身、交流场所,丰富了“银发族”的精神生活。不仅如此,各地还开展了一系列爱老敬老助老活动,积极落实“适老化”服务,志愿服务送上家门、送到社区,让老年人共享便捷数字生活,营造智慧助老、暖心敬老的社会氛围。
一场“科技助老进社区”的活动就获得长者罗伯的好评,他说:“我们老人家不会现在的新科技,有手机也不会用,感谢社区有这么便利的服务,对我们老人家出行很是方便!”
多彩的文化活动、服务活动之余,丰富的老年教育也得到许多老年学员的欢迎和好评。
今年11月,东莞市老干部大学揭牌成立了全省地市首家老年教育网络学院——东莞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通过开展线上教学,推动了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为缓解老年教育“一位难求”问题探索新路径。
在东莞,为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红”的温暖故事一年四季都在上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