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进补来年无病
发布时间: 2022-11-11

冬至刚过,正式进入了“数九天”。而冬至过后是养生的大好时机,源于“气始于冬至”。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冬至过后,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对于冬至过后的养生应该遵循哪些法则?

冬至后 养生从保护阳气开始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二十四节气中,以冬至定为子月,也是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中医养生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

冬至过后天气寒冷,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脑中风及冻疮等疾病易发,患有此类疾病的人也易复发,病情往往也会随气候的寒冷病情加重。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具备抗病、防病的能力。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严冬时节 老人体温低勿忽视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人体正常体温约在36℃至37℃,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严冬时节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低体温的出现,尤其是独居老人,更不能忽视体温骤降带来的危险。

无病进补“多此一举”

肉有寒、热性之分,并非每样都适合自身体质,盲目食肉可能会影响健康。如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可多吃些狗、牛、羊等偏温热的肉吃。但对于海鲜类,大多偏寒性,就不建议多吃。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进补的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的补法。无病无需过分进补。

哪类人群需要“三九冬补”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但是很多人对于进补十分盲目,那么哪些人适合“冬至进补”呢?老年人、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如心脏病、风湿等;长期处于高压下的亚健康人群;因外科手术以及大病、重病后的虚弱人群都需要进补。冬至后进补很重要,但进补不能盲目,应遵循“虚啥补啥,必须请医生指导对症用药”,否则不但达不到进补的目的,还可能事与愿违。

调整作息 补养肾脏

我国自古就有“顺时摄养”的说法,节令更替,冬至养生方法应当做相应调整。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因此,要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

此外,补养肾脏也十分重要。人们要注意加强背部保暖,这样有助于肾的阳气升发。肾对应七情中的惊恐,所以一旦出现精神上极度紧张,都可能引起肾气亏虚或血虚心力不足。根据中医辨证的原理,冬季的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生病多在四肢。而冬天只要善于保养阳气,不伤到筋肌,春天就不会发生流鼻血等各种面颈部疾病。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