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食物相克”真的有科学道理吗?
发布时间: 2022-11-12

欢迎关注头条号:吃好每天三顿饭

“以形补形”“食物相克”这些饮食误区,一再地误导人们,流传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很多人家的厨房、餐桌旁甚至某些公共就餐场所, 也挂着“相克食物”的图谱。 像下图这样的:


事实上,所谓的“食物相克”在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理论中,并不存在。

>>> 营养拮抗作用不能说明“食物相克”

“食物相克”总会千方百计为自己找存在的依据,营养拮抗作用被利用得很彻底,不懂这方面知识的人很容易会被这个理由说服。营养拮抗作用指某一营养元素(或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营养元素(或离子) 的吸收。

“豆浆不能与鸡蛋一起吃”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食物相克的例子,从“营养拮抗作用”的角度说,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鸡蛋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大大降低营养价值。

然而事实是,胰蛋白酶抑制物会随着豆浆的加热而失活,不再具有抑制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只要人们喝的豆浆是煮熟的,这个搭配没有任何问题。

>>> 化学反应不能解释“食物相克”

有人认为,“食物相克”就是两种食物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或毒素。

“海鲜 + 橙汁 = 砒霜”“虾和水果相克”就是这个意思,水果中的维生素C和海鲜中的五价砷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所以两种食物会引起中毒。

而实际情况是,砒霜的中毒剂量是50毫克,根据转化系数计算,即使虾里面砷含量达到最高限量(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海产品中砷含量有限制),并且有足够的维生素C与之发生充分的反应,一个人至少也需要吃40千克的虾,才能够达到中毒剂量,产生毒害作用;要吃进“足够的维生素 C”也是不可能,大概要一次吃掉50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者30个梨,或者10个橙子。所以,食用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和水果、果汁,不会发生中毒反应。


>>> 一些所谓的“食物相克”可能是食物中毒、过敏等

既然没有“食物相克”一说,那么人们进食某些食物之后的不适感怎么解释呢?

其实,很多“相克”的食物组合,只是因为某种食物食用不当和身体对食物过敏造成的,而人们把这种个案渐渐上升到了普遍规律的层面,进而产生了大量错误的“食物相克”的认知。

食物食用不当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食物没有清洗干净、烹调时加热不彻底都会使人体摄入病菌或因刺激而产生腹痛、腹泻等问题。 而且有些食物,比如发芽变绿的土豆,本身就含有有毒物质,不宜再食用。食物过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过敏。对于亚洲人而言,科学研究发现,鸡蛋、乳制品、腰豆、香蕉和芝麻这5种食物,很容易引起过敏。

有些人喝牛奶会腹泻,也是一种食物过敏,是因为人体对牛奶中的乳糖“过敏”,发生乳糖不耐受反应。


>>> 科学验证:“食物相克”之说不成立

我国一些营养学家曾对许多所谓“相克”的食物进行过多项研究,研究者对“大葱+蜂蜜、红薯+香蕉、绿豆+狗肉、海带+猪血、柿子+螃蟹”等十几组“相克”食物,进行过小鼠、猴子、狗的喂食研究。

其中也包括人体食用反应研究,均没有观察到任何异常反应。另一项对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所谓“相克”食物研究,连续观察一周当下流行的“相克”食物组合的食用后反应,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表现。


人们每天要吃那么多食物,摄入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如果有所谓的“食物相克”,那么很多东西都不能好好吃了。我们一直提倡膳食多样化,所以只要食物没有问题,没有过敏反应,大家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吃。

欢迎关注头条号:吃好每天三顿饭,跟于康教授一起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吃出健康吃出美!

于康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微信

客服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