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感冒分寒热
发布时间: 2022-11-12
  夏秋患感冒不能盲目用药,首先要分清“寒、热”。
  受凉感冒要解表散寒。冬春季感冒多由“寒邪”引起;春夏、夏秋之交感冒多由“风热邪”引起。盛夏感受“寒湿邪”,中医叫“阴暑”;感受“暑热邪”,中医叫“热伤风”。两者虽都属于暑湿感冒,但治疗有所区别。如吃冷饮过多,室内空调温度较低,午睡后出现发热无汗、头沉晕、恶心、口淡口粘、胸闷呕吐、厌食油腻、腹痛腹泻者即为“阴暑”。这是外感寒湿偏重,内有湿邪脾胃所致。治疗应解表散寒,化湿和胃。药物可以用十滴水、藿香正气软胶囊或者用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代茶饮。
  热邪入侵清暑化湿。“热伤风”病人通常体内有郁热,当吹风、着凉后,潜伏在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导致“热伤风”。夏季感冒中,“热伤风”较“阴暑”为多。如出现发热、出汗多但是汗出热不退,没有寒冷的感觉,乏力、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稠鼻涕,即为“热伤风”。治疗应清暑化湿,散郁解毒。药物可用银翘解毒片或双黄连口服液等。家庭自疗可以用白菊花、白扁豆花各15克,金银花20克煎水代茶饮用。
  中暑用药需开窍醒神。“热伤风”和“中暑”、“上火”也有区别。中暑是由于天气过热或暴露在闷热环境中,暑邪直接侵犯人体内脏,出现突然昏厥、大汗淋漓、眼黑心慌甚至晕倒虚脱症状。治疗重在开窍醒神,可用人丹或者藿香正气水等。
  “上火”是体内郁热所致,没有感受外邪,症状表现为嗓子疼、口干咽燥、便秘、痤疮等。治疗应泻火通便,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可以选用牛黄解毒丸(片)等。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朋友若自行用药治疗,三天症状仍不缓解,应尽快去医院治疗,莫延误诊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