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防病
发布时间: 2022-11-12

  提起“国学与防病”这个话题,我不禁想起天津利德集团董事长、著名企业家王景毅女士,她率领一批科技英才,用祖国传统医学精髓,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脉、固本培元等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探求天人合一之道,研制了物理治疗仪器利德治疗仪、华佗神履、多元磁玉颈椎枕等。研制的内服药品有:九五润通、二十四节气丹、利德养生茶等。二十年来,为无数病患解除痛苦。又想到我们的老祖宗更高的医学理论和精髓,即“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已头疼脑热再吃药,这和渴了挖井、饿了种地没什么区别。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看上去啥都没做,却早已未雨绸缪,提前补漏。亡羊后补牢已经晚了,因为羊已经丢了,未亡羊前补牢,这才是圣人的做法。佛家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所以“治未病”就是要“慎终追远”,不要最后落得个“此病难受老吃药,只是当时没想到”,上手术台任人宰割的滋味并不好受啊!庄子曾言“飓风起于萍末”,很多病都是因为平时小节不注意造成的,“治未病”正是要从这些小节着手。

  《金刚经》中说“得成于忍”,要有所得就要“忍”。“治未病”首先要做到“能忍”,“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逆来顺受,“忍”字上边是刀,下边是心,心上要时时高悬一把刀,砍掉那些会给我们身体和生活带来种种后患的念头和欲望,这才是“忍”。常说“少吃一口,舒服一宿”。我们爱喝酒,能不能少喝两杯?喜欢吃肉,能不能少吃两块?想抽烟,可不可以少抽两口呢?《红楼梦》里有一首“好了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神仙长寿,无病无痛无烦恼,可是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而已。所以小不忍不仅“乱大谋”,还可让我们“生大病”。

  “治未病”还需要一个“静”字。老子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生病了需要静养,在静养中身体才恢复得快。其实在未病之前,更需要静,不仅身体要静,心更要静。心不能静,不是身体出了问题,就是欲望太多、思虑过盛。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孔子有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现在有的人太过浮躁,心常流连于声色犬马,总不能“归根”。曾子在《大学》中言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强调在静定中才能感到愉悦,智慧才能得到开发。佛家更强调内心的清静,所制定的诸多戒律,都是要熄灭内心的“贪嗔痴慢疑”,内心没有了“恶念”,就不会有“恶行”,就不会造就诸多“恶业”了。所以,儒家、道家、佛家都非常重视对“静”的培养,长处于“静”的状态,自然能生机勃发、春意盎然。

  孔子曰:“知者乐,仁者寿”。《太上感应篇》里说道:“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佛家主张要布施,多给予别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治未病”的一剂良药就是要有快乐的心情,要让心情快乐,就多从身边的“小善”做起,多给他人一句赞美、鼓励和安慰,修善修福,利物利人,正所谓“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因此,“治未病”有三药,一是“能忍”、二是“常静”、三是“乐善”,常服此三药,自可精满、气定、神闲,少病少恼、悦豫且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