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不健康心理与行为
发布时间: 2022-11-12
  最近一段关于“变坏”、“坏人变老”、“老人变怪”的提法屡见于媒体。
  北京晚报载文,有位因为工作、生活方面的不顺,在心里诅咒着命运,外界一点刺激都让他感到愤怒难忍。为了照顾他生活,让他去停车场看车,每当有高档车开进车位,他心里便生出抑制不住的嫉妒。一些车主的傲慢、收费时的争执、车主甩过来的难听话,都让他愤恨不平。为了宣泄心中的愤懑,屡屡扎破车胎。另一位,退休后做门卫的老人,在四年时间里扎坏了一百多辆车的车胎。原因也是因为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本来应该成为社会楷模的老年人却生出这些事端,其实并不奇怪。
  个人不是孤岛,这些问题既是个人消极心理变化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问题的反映。
  人从出生至回归呈现为抛物线过程,由最初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化形成各种社会角色,到了晚年随着回归家庭,一些人会向自己的早年特征倒退。在工作中形成的一些主动适应环境的人格特征,逐渐被诸如偏狭、吝啬、嫉妒、多疑、敏感等消极特征替代。正如一位学者描述的,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因素来自天赋,有意识因素主要来自后天的教育,人的本能大体相同,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进化、成长和传承先辈基因中遗留的无意识与潜意识缺点,这些缺点会让人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做出可笑的事情。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约束、训练、磨练,提高了素质和智慧。而一旦进入老年的回归阶段,这种可笑的事情又会出现在一些人身上。这其中不仅是心理因素,还是生理生化因素的体现。
  因此,人只要活着就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老年人只要尽量延长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延长助人的时间、延长生活自理的时间,就会减少和延缓这个退化过程。
  从社会角度思考,现在六七十岁的人经历了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其间,社会引导人们以揭发、批评、造反、暴力为荣,人们接受的是“背叛”的教育。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背叛。同时,所谓全新的道德理念并没有形成。这就导致这一代人中的一些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痞气、戾气。这一代人的总体道德水准很难高于前人。其中一些人随着自身能力的减弱,自己掌控的社会资源的减少,当感受到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不公,或者有怨气需要宣泄的时候,就可能会表现出扭曲的心态和行为,倚老卖老、横行霸道,或者铤而走险与素不相识者“同归于尽”,成为缺少社会公德者。
  对此,社会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有益身心的健康娱乐、体育活动场所,充实老年人的文娱生活,使其精神上有所寄托。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心变化,主动调节尤为重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