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夕阳与子偕老
发布时间: 2022-11-12
  在现实生活中,丧偶或者离异的中不少,不少中老年人为了子女成长考虑,一直独立抚养孩子,并不曾再婚。等孩子大了,自己也步入老年。子女参加工作后,经常会在物质上报答,却忽略了他们的感情和精神需求。
  孟子曾经说,食色性也,男女之情是人的本能,即使中老年人也一样。据调查,在单身的中老年人里,有79%的人是希望再婚的。只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让他们只有默默独自承受着辛苦和孤独。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中老年老人“再婚”,对他们的心身健康、延年益寿和居家十分有益。
  中老年人再婚难的原因
  子女相左: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对老年人再婚不理解。究其原因有三方面:赡养问题,怕老人结婚以后,由原先赡养一个老人变为两个,会增加经济负担。如果中途自己这边的老人去世,对继父继母又没有感情基础,更不愿意再养“别人”了。财产继承问题,怕老人的财产被对方或者对方子女分走一部分。按婚姻法规定,夫妻是第一继承人,一旦自己这边的老人离世,财产落入他人手中。情感原因,子女从感情上非常排斥继父继母,难以接受对方代替自己原来的父母。
  世俗偏见: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已经单身大半辈子,儿孙满堂,生活无忧,老年人再婚是“老不正经”,却不知道情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不说不代表不需要。特别是一些人,茶余饭后把这当谈资,令想寻偶的老人产生畏惧心理。
  观念保守:有些老年人个人思想保守,受封建思想束缚,觉得老年人再婚不是什么光彩事,不仅别人的议论令他畏惧,自己更放不开观念。
  社会原因:有关部门对老年人再婚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够,对老年人再婚所遇到的阻力和干扰等实际问题帮助不够,主动关心支持老年人实现再婚的很少,这些都导致了中老年人再婚困难。
  其实我国从古代开始,女子改嫁,中老年人再婚,都是很平常的事。春秋之后,从诸侯之家到平民百姓,离异或者丧偶都可以再次甚至多次重寻配偶,司空见惯。
  《汉书》里记载了一个叫朱买臣的人的故事,后被改编成戏曲广为流传。这个故事讲的是汉朝有个人叫朱买臣,妻子嫌他贫寒离开他,改嫁给别人。后来他当了官,见到了前妻的现任丈夫为他修路,就把前妻接到官邸款待。东汉时期著名的才女蔡文姬,先后三嫁,并没有谁说东道西。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转变最大的是宋明理学,开始提倡妇女守贞。在元明清和后世影响很大。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王玉辉的女儿死了,他在女儿为夫殉葬后,一边赞女儿的节烈,一边却悲痛欲绝。这说明,这种观念是违背人性的。
  我国1950年《婚姻法》特别规定:“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回顾古代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婚姻自由。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中老年人更需要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鼓励中老年单身人士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中老年人再婚的益处
  中老年人“再婚”,可以避免孤独寂寞,有利延年益寿。生活中因离异或生老病故,独身老人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的伴侣,生活会很不适应,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甚至导致呆痴病。科学家研究认为,孤寂使老人减寿,孤独等于慢性自杀。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说得好:“没有老伴,一个人是走不完自己最后人生的,他会走得很丢人。回想往事,那些爱过、恨过的人,缺谁都不行。所以,有你才幸福。”
  最美不过夕阳红,独身老人有了生活的伴侣,会重新焕发出生活的勇气和热情。出于我国的国情考虑,有些老人不太习惯的养老模式,更愿意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有了老伴,老人有个病痛,夫妻相互间彼此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互相照顾,并且不会嫌弃对方。养老院毕竟是一种商业关系。护工再有爱心,也不可能像另一半那样贴心细心关心。
  老伴有着子女和他人不可替代责任和义务,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男性的性生活活跃年龄平均持续到65岁,女性为60岁。7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有38.9%的人性欲旺盛,而同年女性为16.8%。 中老年人适度的房事有利身心健康。房事并不是中青年人的专利,老年人适度的房事可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使人心情愉快,充满活力,减少疾病,延缓衰老,防止脑老化。
  可以分担儿女们的操心和麻烦。有句俗话说:“满堂的儿女不如半路的夫妻”,儿女再孝敬不可能天天与父母昼夜相伴,并且还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明智的子女应该支持老人再婚,也算是儿女对老人的另一种尽孝方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