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霞:从下岗女工到敬老院院长
发布时间: 2016-05-16

太和养老网讯:1997年,当年届45岁的山东省青岛市东方针织厂下岗女工王建霞计划自己出资开办全市第一家民营敬老院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疯”了。然而12年后的2009年3月16日,她开办的敬老院即将迎来成立十周年纪念日;她自己也早已完成了从下岗女工到敬老院院长的角色转换,开始规划并憧憬事业的下一个十年。
  敢想敢干,自主创业
  1952年12月,王建霞出生在青岛一户普通人家,在七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9岁起,她就开始照顾腿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文革期间为了不去上山下乡,初中没毕业的她被父亲安排进街道服务站做手工活。为了维持生计,身材矮小的她还在建筑公司干体力活。21岁开始在东方针织厂当缝纫工,一干就是20年。
  王建霞的自主创业之路颇有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意味。1994年,工厂以厂房改造为由,为一半职工办理“内退”,发放每人每月800元退休金;王建霞也未能幸免。“当时感觉天都塌了,自己命太苦了。”她回忆道,“我才42岁,还干得动,所以就去做保姆、清洁工。虽然挺尴尬的,但总比在家呆着强。”1997年,她正式下岗。
  “我当时正在给个体老板打工。既然人家能当老板,我想自己也应该可以发挥余热干点儿什么,”她笑着说,“我觉得人总有变老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而且那时候报纸电视里经常说中国已经开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我就想开个敬老院。”
  1998年以前,整个青岛市只有两家国营敬老院,没有民营敬老院的先例。爱人笑话没钱没人脉的王建霞“膘”(青岛土话“傻”的意思);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劝她早点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女儿支持她。
  1998年上半年,王建霞给四方区民政局打电话,咨询开办敬老院的事宜。局长说可以开,但让她做好亏本的心理准备。她说:“我当时没考虑太多,就是感觉一腔热情终于可以释放了。开敬老院只要不赔就行,就算赔了也无所谓,反正我有退休金,大不了从头再来。”10月,她用给女儿攒的嫁妆钱以每年4万元的价格租下重庆南路90号的一处二层小楼,简单装修后购置了16张床。
  1999年3月16日,王建霞开办的青岛市第一家民营敬老院正式开业。
  累并快乐着
  开业之初,每人每月500元的床位费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营。王建霞只好找来嫂子帮忙--上午嫂子在二层看护老人;她在一层做盒饭,给附近学校的学生供应午餐;其他时间,俩人一起照顾老人。
  王建霞说,把素昧平生的老人照顾好并不轻松:“有的老人上厕所把排泄物弄得到处都是,身上还有难闻的味道。我一开始也不太适应,也需要调整心态。但既然自己决定要开敬老院,就有责任把它当成事业干好。”
  2000年3月,在敬老院营业即将满一周年之际,踌躇满志的王建霞却因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突然失踪而备受打击,在家静养了三个月之久。走失的老人姓沈,刚被送来的时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敬老院调养了三个月,已经可以走路了。一天,刚刚买菜归来的王建霞突然被告知老人不见了。心急如焚的她立即电话通知家属,并发动亲戚朋友帮忙寻人。
  “家属气急了直说要我‘陪葬’。5天里我瘦了12斤。最后,多亏在电台登了寻人启事才在郊区找到他。事后,我大哭了一场,把心里的着急和委屈都哭了出来。即便人没事,家属还是不依不饶地要我赔偿精神损失,却对他身体康复的事实视而不见。从那以后,我彻底伤心了、不干了,把敬老院转给一个朋友,自己在家好好休养。”王建霞如是说。事实上,在远离工作的三个月里,她的心里总是空荡荡的,时常想起敬老院的那些老人。心中难以割舍的那份情谊使她在2000年的夏天又回到了敬老院。
  2003年,王建霞随青岛敬老院院长团,赴上海、北京和杭州进行实地考察。这次考察之旅不仅开阔了她的眼界,也使她看到了差距。她说:“我们的优势在于‘软件’--爱心和服务;劣势就是硬件设施不行。”
  为了使敬老院有更好的发展,2004年,王建霞在青江路物色到一处三层楼的房子。从位置到布局都很满意,只是高达16万的年租金让她有些犹豫--以当时的市价足够买下一套新房子。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王建霞把爱人在柬埔寨打工三年多寄回的美元全部兑换成了人民币,签了15年租约,并将旧址翻新,只保留了“红宇”这个名字--原来的地下室仓库出租成临街小店;一层的一部分作为敬老院接待处、办公室和厨房,另外一部分作为旅馆出租;二层和三层是有80个床位的老人生活区--住宿规格从单人间到四人间不等;楼道里铺设无障碍设施;活动室里有社会捐赠的电视、DVD机、音响和棋牌;在三层的露台上还有健身器械。工作人员也从原来的她和嫂子两个人扩招到了10人,而且都是下岗或退休职工。虽然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各项花销也增长不少,但王建霞依然坚持低端价格路线--每人每月800元至1000元不等。招收对象也不仅限于老年人,还包括先天愚和智障的成年孤儿。
  尽管如此,家属拖欠交费现象仍时有发生。王建霞说,开敬老院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能忍则忍;遇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就减免费用。她说:“有个老太太在这里住了一年多,欠费4000多元。后来在医院去世了。我知道她女儿的地址,但一直没去找,因为她心情不好、自己生活都成问题。住宿费我也就不要了。虽然账面上亏了不少,但我心里感觉不亏。”
  现在,王建霞不仅对于老年痴呆、脑血栓等常见老人病有丰富的护理经验,还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传授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有八九个送来时卧床不起的老人,经过悉心的调养和照顾已经可以行走。85岁的孙保英已在这里居住一年多,生活得很开心,逢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她65岁的儿子、退休干部周广汉对记者说:“把妈妈送到这里之前我考察过其他两家敬老院。说实话,真不行。有朋友推荐红宇,我一开始也不放心,明察暗访了两次才把妈妈送过来。这里条件好、饭菜好、服务态度好,室友之间互相照顾,我们家属很放心。”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1999年起,王建霞曾先后获得青岛市再就业标兵、青岛市第一届养老服务机构“十佳院长”和“十佳服务明星”等荣誉。之前一直保本经营的敬老院终于从2006年开始盈利。扣除各项开支,王建霞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六七万元,距离她扩大经营规模的设想又近了一步。此外,来这里服务的志愿者也从1999年的公交公司(王建霞女儿的工作单位)十几人,逐渐增加到了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数百人。
  2009年1月,王建霞来到北京,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全国第五期老人院院长培训班。她用“大有帮助”来总结北京之行:“专业的护理知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对我很有启发。但有些适合我们,有些不适合,关键还得结合实际。”
  “敬老院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帮助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金钱买不到的,”王建霞由衷地说,“现在看来,开办敬老院这条路是走对了。以后我老了、干不动了,我就住敬老院,我女儿可以接我的班。现在国家对老龄化问题越来越重视,只要稍微再扶我们一把,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