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英在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发布时间: 2023-07-11

阅读时间:32分钟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在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2023年1月16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总结2022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发展形势与任务,部署2023年水利重点工作。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利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为做好水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水网的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作出了顶层设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为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敢担当、善作为、勇拼搏,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水旱灾害防御夺取重大胜利。2022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水、干旱、咸潮交叠并发、历史罕见,防御形势极其复杂,防御挑战极其严峻。各级水利部门扛牢水旱灾害防御天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四预”当先、防住为王,逐流域逐区域逐工程研究推进防御工作。有效抵御主要江河10次编号洪水、626条河流超警以上洪水、27条河流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成功实现黄河等北方河流防凌汛安全。特别是科学精细调度珠江流域北江、西江37座重点水库,果断决策启用潖江蓄滞洪区,成功抗御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珠江流域性较大洪水,有力保障了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汛期全国4151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调度运用、拦蓄洪水925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649个(次)、减淹耕地1530万亩、避免人员转移690万人(次),全国水库无一垮坝,大江大河干流堤防无一决口,全年因洪涝死亡失踪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长江流域1961年有完整实测资料以来最严重长时间气象水文干旱,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果断实施2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科学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干支流水库群,共75座大中型水库协同配合,累计为下游补水62亿立方米,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1.83亿亩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大旱之年实现供水无虞、粮食丰收。迎战长江口历史罕见咸潮入侵,果断实施抗咸潮保供水专项行动,精准时机,提前调度三峡等水库远程向长江口补水,加大引江济太力度,迅速打通太湖—河网—水库通道,有力保障了上海供水安全。

展开全文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进展。举全系统全行业之力,采取超常规力度、超常规举措,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3.8%,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帷幕,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形成;亿万沿淮人民翘首以盼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将历史性地解决淮河下游泄洪不畅问题,对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论证多年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粤西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实现关键节点目标,引江济淮一期工程试通水通航,大藤峡水利枢纽实现正常蓄水位蓄水,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顺利完工。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有序启动。一批重大战略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18169处农村供水工程完工,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6%。开工实施529处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项目,新建790座淤地坝、拦沙坝,完成124座大中型水库、6082座小型水库、622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全国水利项目施工累计吸纳就业25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05万人。系统建构两手发力“一二三四”工作框架体系,在争取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定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水利投融资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564亿元、比2021年增长44%,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36亿元、增长52%,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3204亿元、增长78%。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强度、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突出贡献。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取得重大成果。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一河一策、靶向施策,加快修复河湖生态环境。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向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再现了壮美运河千年神韵。开展华北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永定河贯通入海行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范围扩大至7个水系48条河(湖)流,贯通河长3264公里、比2021年增加4.2倍,永定河两度实现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与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漳卫河水系、大清河白洋淀水系分别实现自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以来通过补水首次贯通入海,子牙河水系连续两年实现贯通入海,白洋淀生态水位达标率100%、水面稳定在250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实现了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过去“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得到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全面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推进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理目标,京津冀地区地下水供水占比由2018年的50%下降至35%,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

一年来,各级水利部门认真履行职能责任,各项水利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一是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全面加强。三峡工程运行管护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设计单元完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全面完成,年度调水91.7亿立方米。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小型水库“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汛前全面排查水库、堤防、水闸隐患,有力整治妨碍行洪突出问题。部省两级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相控阵雷达短临暴雨监测预警试点投入应用,15284座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设施、8016座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成投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面启动,全国48226座分散管理的小型水库基本实现专业化管护。完善国家蓄滞洪区名录档案,完成全国水库、堤防、水闸基础数据整合集成。水库移民、三峡后续、乡村振兴水利工作扎实推进,水利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二是水资源节约管理持续强化。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建立“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严格节水评价,核减取用水量22亿立方米。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黄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13762个用水单位纳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名录。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51个,建成349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建设节水型灌区182处,确定78个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遴选公布30项水效领跑者用水产品和78家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累计批复77条跨省江河、351条跨地市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17个省份地下水管控指标。实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整治近100万个取水口违规取用水问题。42条跨省江河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快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实现在线计量。

三是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深入实施。强化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管理,确定全国171条跨省河湖、415条省内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完成2500多条(个)河湖健康评价,推进福建木兰溪、吉林查干湖、安徽巢湖等一批河湖治理和生态修复。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2.9万个,查处河道非法采砂行为5839起,严肃查处妨碍河道行洪、侵占水域岸线等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以流域为单元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整河治理108条。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加快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5个,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102个。持续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全面完成,3.4万座小水电站落实生态流量。基本完成85个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受益村庄4778个。新增20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太湖连续14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目标,黑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8年不干涸。

四是数字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