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日本NGO擅长“沟通”中国同行要学习借鉴

 

2017年09月11日 10:53 太和养老网

  中国NGO领域远不及日本发展得成熟、规范,这是业界的共识。而事实上,中日NGO起步却是在同一年。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NGO会议同时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了解NGO。同时在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发生,让社会对民间志愿领域的关心一举上升,很多人称1995是日本的志愿领域元年。
  而15年后,在同一年、同样经历象征性事件的中国NGO领域,却向这个领域现象和背景都极其相似邻邦表现出交流和学习的愿望。事实上,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正成为摆在中日双方面前的一项共同课题。
  就此,3月18日,在北京的一间咖啡馆,《公益时报》记者采访了致力于中日NGO研究的李妍焱女士。李妍焱在日本生活、工作近15年,现为日本驹泽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科副教授,在她眼中,中日NGO有何相同和不同处,我们又该向日本NGO学习什么呢?
  日本NGO里鲜有青年人
  《公益时报》:中国和日本同样作为东方国家,在NGO发展的初期都曾以西方为“先进”来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中日又显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组织特性,您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点?
  李妍焱:中日NGO在组织特征上的确有很多互补性。这些特征看起来可能很相反,但其实根据课题的不同,特征所起到的作用是各有利弊的。
  比如行为主体,国内NGO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充满精力和热情的年轻人,而日本NGO则多是中高年龄层的人,他们可能有着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
  NGO的领导人也很不一样,国内大多是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来领导这样一个团体,他们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或者社会资源来雇用和召集年轻人,申请资金或筹款来做一些项目,而日本的领导人多为公民意识较强的普通人,他们采取会员制,收取会费,然后再按照会员的意志来计划项目内容或者活动方式。
  我还发现国内的很多NGO都特别重视自己做的事情会不会有影响力,眼睛看着外面,但日本不一样,日本的NGO更着眼他们的服务人群,重视对这些人提供的服务是否有效果。
  《公益时报》:所以NGO应该吸纳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员,以取得发展的最佳效果,但国内的“中高年龄层”是不是不太热衷参与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NGO?
  李妍焱:国内的这部分人不见得不热衷,可能是NGO方面没有积极地去发展他们。比如像退休的老人,他们在哪?在社区里,在家里。而国内的NGO跟社区的结合很少,在社区的扎根程度是很弱的,跟这些人结合不频繁,他们自然就不了解。
  而年轻人和老年人不一样,大学生都比较敏感,他们有活力有知识又肯卖力气,又是源源不断的。并且在NGO做过事情的大学生,耳濡目染,他们出去之后至少会关心支持这个领域。但正因为年轻,他们又留不住,好不容易可以独挡一面了,人又不在了。
牢牢扎根社区
  《公益时报》:日本NGO在社区的根基非常牢固?
  李妍焱:日本的NGO就是从社区生长出来的。一些家庭主妇啊或者老人啊,他们在生活中发现了身边的问题,比如社区环境污染、孩子老人该怎么照顾,然后他们联合起来发起一个运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团体才渐渐成形。
  而国内是一些社会精英,是他们认识到一些社会问题,然后募集一些钱、召集一些人来做这个事情,是没有社区基础的。
  《公益时报》:是因为国内的公民意识不强?
  李妍焱:不是不强,而是中国没有公民意识的传统。“公民意识”本身就是外来的,从历史上讲,我们不是公民。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运作方式与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居住在一个地区,自发的搞一些组织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运作的形式。
  像西方古希腊的城市国家,他们是西方自治传统的主要根源,市民阶层有权利来运作这个城市。比如关于很多公共事宜,大家聚到广场上围坐一圈,然后讨论,投票支持或者反对。而我们中国的城市呢?是行使统治和管理权力的一种具体场所和途径。比如城里有衙门,衙门是统治城市基础的一环,老百姓有纷争了就到衙门里去听官家的裁断。
  同样面临强大官方
  《公益时报》:不同也好,互补也罢。事实上,中日之间的草根NGO在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都遇到了“西方的东西不能本土化”这样一个相同的困惑,所以似乎两国之间的交流更显重要。但交流就要有基础,您认为中日之间的草根NGO已经具备了交流或者学习的基础条件么?
  李妍焱:的确,日本NGO中心是在一些有识之士视察了美国的相关组织之后建立的,它们制度的设计图是参照欧美的制度框架和机制描画的。而中国是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时,才第一次认识了NGO是什么,我们也是通过西方来理解NGO的。但渐渐我们会发现,有历史原因,有文化原因,西方的一些东西我们用不了。
  而中日两国在背景上包括传统、文化、氛围上都有很多共性,虽然这些共性中有很多差异性复杂地隐藏其中,但是可以说,这些共性是我们不同于很多西方国家的特征。
  我就这个问题进行过归纳。比如中日两国都同样面临强大的官方:中国几千年来的“官僚王国”,精英容易被国家系统吸收,像现在的公务员选拔制度;而日本也是几千年来的“御上”意识,公务员职业长期以来被青睐。
  中日都有同样有小范围内互助的传统,国内是以血缘关系,熟人社会为特征的一个互助体系,日本则是以地缘关系、家族式经营为特征。
  还有一点,就是两国80年代以后同样没有大规模的社会混乱,没有对抗性运动发展的土壤。这种“远离政治运动”的形态和西方的“不忌讳政治运动”非常不同。
  《公益时报》:那么在您看来,日本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哪些可以被国内借鉴?
  李妍焱:以日本现有的经验来看,国内应该借鉴的主要是向下沟通和向上沟通两个方面。
  所谓的向下沟通就是与社区合作,我刚刚谈到国内NGO的社区基础很薄弱,而NGO想发展,无论你是哪个领域,妇女啊、儿童啊、还是新工人啊都需要和社区结合起来。
  这样NGO的事情才能做实,不会浮于表面。日本的NGO因为起源于社区,所以他们做的事情都很实在,无论活动的规模怎样、服务领域是什么,都有一群支撑他们的人,也就是它们的会员。
  而向上是什么?就是你要学会如何跟政府打交道,要让政府改变对NGO的态度,让他们理解。不单单是中国政府,全世界的政府对于去理解这样的一个领域都需要一个过程。
  日本政府也是用了10年的时间才开始接受。在政府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NGO领域的这些人做了很多工作。他们通过种种努力让政府知道:我们在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支持、政府为什么要支持我们做这些事情。
  比如他们和大学一起做调研,然后出调研项目的报告书,给政府看,再呈现出跟国际比较的这样一个状态,让政府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或者和媒体一起合作,日本有一阵子媒体做了一系列的报道,报道日本的NGO究竟是什么,日本NGO的法律框架是什么,和国际上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他们会召集社会上特别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来探讨这个问题。
寻找两栖型人才与政府沟通
  《公益时报》:NGO和政府沟通是一个很有难度却又必不可少的事情。
  李妍焱:对,这件事必须得做,非常值得强调。国内有一些成熟的草根NGO他们的资金来源是靠海外基金会,这不是长久之计。
  日本的NGO几乎没有海外的资金支持,为什么?因为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你不会永远都是,你现在经济发展的这么快,你国内有这么多有钱的企业和基金会,人家也会想不可能永远这么支持你。并且他支持你他是有他的想法和他的理念的,他不是说我同情你就帮助你。
  可能国内的一些草根NGO会对官方会有一些抵制情绪,但NGO的整个领域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
  其实在日本政府和NGO之间也存在矛盾。但是日本是怎么解决的呢?日本有这样一种组织——NGO中心,他们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让日本的NGO更好的成长、发展。组织里的人都很强,他们有的经商很成功,对企业界非常了解,有的做过很多年市民活动,有的对政府非常了解。那么,了解政府这部分人就负责和政府沟通。
  清华NGO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非营利评论》第5期里面,将刊登我写的一篇文章,就是讲NGO和政府有效合作的一些条件分析,其中提到一个词——两栖型人才。
  这种人才要么是从政府机关出来的,要么是现在还在政府机关但对NGO领域相对了解,他们最清楚政府的思维方式,知道如何使用政府语言。官话和我们的日常谈话是不一样的,和政府沟通你就得把NGO的语言翻译成官话来讲。如果你一开始就用NGO的语言跟他讲,他会觉得这事比较玄乎。你得用他很熟悉的语言跟他讲,可能就是一件事,因为你说的话不一样,这事情就办不成。
  中国的NGO现在还不能要求政府来主动了解你,因为政府有太强的资源。我们不能单纯批判这一事实。你要想做事,想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支持,就必须得主动。相互理解不一定意味着相互喜欢,而是意味着“相互知道对方是怎么回事”。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习惯、价值观、思维行为方式是怎么回事,那么就只能按自己的逻辑和想象去要求对方,结果只能是关系越来越紧张。
  《公益时报》:目前国内少有为NGO服务的专业的机构或团体。
  李妍焱:国内现在的民促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有点这个作用,还有一些NGO发展交流网。但民促会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国外的很多人也都找它,它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现在需要发展支持NGO的NGO,需要它们站在一个宽阔的角度看整个领域的发展,然后专门来做这个事情,承担这个纽带的功能。
  国内必须有这样的一群人来参与其中,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是大的还是小的,重点可也以在不同侧面,总之必须得有这样的一群人。

来源《公益时报》

 

 

 

相关阅读

最新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