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养老信息化 > 痰证论(节选
痰证论(节选

 

2023/7/6 17:07:31 ('互联网')

(2015-05-29 16:19:40)标签:健康分类:中医学习痰证论 摘侯天印,王春华编著第一章 痰的概念痰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亦称第二病因。它既成于“五脏之伤”,而又反馈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证候。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痰的内涵是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其外延甚广,泛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表现。由于不易被人们的感官直觉,即看不到排出来或其它实质性的痰,只能从症测知,故名隐形之痰,亦称内痰。狭义之痰的内函仅指肺部渗出物及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延即指咳咯或呕恶而出之痰。因其容易被人们的感官所察觉,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故名显形之痰,亦称外痰。二者虽有所不同,但在病理变化上是密切相关的,同出一体,皆水湿、津液之变生。而外痰又是内痰在某些脏腑或局部病理变化的表现。痰与水、湿、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病理产物,其性状、发病特点、临床分类截然不同,应加以区别。水病是体内水湿停留于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的一种疾患,其性状为质清,流动性大的液态,多流积于低下松弛部,临床上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湿证是由于内外湿邪侵袭人体、困阻脾土、运化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类病症,其性状类似气态,弥漫全身.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根据病因分为内湿证、外湿证。饮证是水湿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一类病证,其性状较痰浊而清稀,流动性不大,常聚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痰证泛指因痰而产生的各种病症,痰从性状而言,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致病范围甚广,其所停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总之,水、湿、痰、饮虽是四种病理产物,又是不同的致病因素,它们之间还有其内在联系: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第二章痰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痰证理论是贯穿于祖国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痰证学说的先导《黄帝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后世将肺、脾、肾三脏视为水液代谢与调节的重要脏器。病因病机病症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又说:“太阴所至为积满”。《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两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所有这些论述,虽详于饮而略于痰,但从其病机病症视之,内涵确有今之痰证。在治疗上,《内经》提出了,“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内经》十三方,其中的生铁落饮为重坠豁痰开窍之剂,治疗“有病怒狂者”。用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瞑”,现临床用本方治疗胃肠有痰浊而致失眠者有良好的效果。《诗经》上载有90余种药物,其中藻(海藻)、苓(茯苓)、果臝(栝蒌)、瘘(远志)、蝱(贝母)、瓜(瓜蒂)等,为历代医家常用的治痰药物。《内经》、《诗经》的这些论述记载,为后世痰证学的形成,诚起肇源荫始之益。二、痰证学说的形成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创痰饮之说。后世魏荔彤评述:“《内经》言饮而不及于痰,言痰自张仲景始,已有痰病之说……细考其文,究以饮为主,而以痰为附论”。在生理方面,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指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明·王纶也认为“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对杜痰之源的重要性,李梃在《医学入门》强调了“水火升降,脾胃和调,痰以何生”。《景岳全书》指出:“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所有这些论述,均从生理上阐明了人之阴阳相对平衡,升降协调,气血调和,脾胃强健,津液流通无阻的重要性。为后世论痰治痰提供了依据。在痰的概念上,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痰者,病名也”。又说:“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宋代杨仁斋在《直指方》中,以形态上将痰与饮作了区别,指出:“稠浊为痰,清稀为饮”。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所述更详,指出:“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又说:“痰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彻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不仅说明了广义之痰为“五脏之伤”,而且使痰与饮从概念,形态以及病机病证方面的区别更加明朗化。在病机病因方面。金·刘元素指出:“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明·王纶也有类似记载:“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风痰外感贼邪,或肾枯木动,或内风郁热……”。又说:“寒痰因形寒饮冷”,“湿痰或外致湿滞,或停饮不散”,“热痰因味厚积热,或外患误温所致”,“火痰因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气痰七情郁成”,“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又指出:“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惟脾上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明·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指出:“痰乃津液所化,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症因脉治》更加详细的论述了外感痰症与内伤痰症的原因。古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为痰邪的致病因素,并认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是肺、脾、肾三脏,从而为痰证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在致病性质方面,隋·巢元方提出了“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使痰邪致病的范围得以扩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指出了痰邪的流动性,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同时也说明了痰浊致病的广泛性。《活人书》中指出:“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寒,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余常见湿痰郁于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而不浮紧耳”。明·楼英所著《医学纲目》“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晕如坐舟车,精神恍惚,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