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言恭达?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之五十七:疾涩兼备,相互为

 

2023/7/11 7:15:28 ('互联网')

文/彭庆阳

“疾涩”是中国书法理论中一对非常重要,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偶范畴。言先生在数十年的书法创作、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疾涩”这一用笔技法和审美概念,并对此总结道:

“疾与涩。要讲究运笔之疾徐有度。疾者生气,涩者存韵,兼之则气韵生动,疾得动势,涩得静意,兼之则动静相宜。疾为阳刚,涩为阴柔。古人论书‘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为浮滑,为俗也’。”

“‘涩’与‘纵’。逆势涩进,能收到朴拙凝重的艺术效果。‘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成浮华,浮滑则俗。’然而切忌刻意颤抖扭曲,力避‘金错刀’之状。‘纵’即放开笔势,大胆落墨,能收到开张奔放的艺术效果。‘涩’‘纵’的协调合作,则能使作品神聚气足。”

“疾涩得当,血脉贯通。提示:疾追险劲,涩求厚重,‘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临习与创作均不宜平滑描绣,要掌握法度,收敛得当。”

“疾涩兼备,相互为用。疾追险劲,涩求厚重。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要增强内劲力,不宜平滑描绣,导致散弱、臃肿、呆板的毛病。”(《抱云堂艺谭》)

“疾涩”这一概念最早由蔡邕提出,据冯武《书法正传》记,蔡邕女儿蔡琰述其父书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蔡邕《九势》称:“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此后,得到了历代多位书论家的重视并进行延展和传播,也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书法、篆刻的实践和赏评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刘熙载《书概》云:“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涩”“疾”虽有迟、速之义,但迟速不等于疾涩,决不能以书写的迟速、急缓、快慢等行笔速度来取代疾涩的概念,因为疾涩的概念、内涵远比迟速大。迟速仅是一种书写技法,而“疾涩”作为一种重要笔法,既是创造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也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对核心概念。比如,蔡邕所说的“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这是出于技法层面,而所提的“疾势,……涩势,……”则是偏重于技法之外的具体点画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再如言先生说的“要讲究运笔之疾徐有度”“疾者生气,涩者存韵,兼之则气韵生动,疾得动势,涩得静意,兼之则动静相宜。”这是把“疾涩”作为用笔之法及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来理解的。而所称的“疾为阳刚,涩为阴柔。”“逆势涩进,能收到朴拙凝重的艺术效果。”“疾追险劲,涩求厚重。”则偏重于审美的范畴。所以,对“疾涩”之义的理解并非字面上那么简单。

疾,《说文解字》释:“病也”,因为病来如山倒,故引申为“疾”,与其相关的“急”“速”“快”“纵”“迅”“捷”“奔”“驰”“放”等词皆有此意。涩,一般用本义,即《说文解字》所释“不滑”,与此意相关的词有“缓”“慢”“迟”“留”“徐”“收”“敛”“擒”等。这些相关的词属于广义的“疾”“涩”概念,也常出现在古代书论中作为疾涩的标准来认识。当然,“疾涩”并不是单一的指急缓、快慢等行笔速度,它还含有笔势表现及书者行笔感受(奋疾艰涩、沉着痛快等)。冯武《书法正传》云:“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手,妙处笔端。”以及言先生对疾涩关系的认识:“疾者生气,涩者存韵,兼之则气韵生动,疾得动势,涩得静意,兼之则动静相宜。”指出了书法艺术效果的产生既和行笔速度有关,也依仗于笔势表现。那么,“疾”的行笔外在表现则应是“将迟还速”,而“涩”则是“欲速还迟”。林散之说:“凡运笔应‘留’处皆行,行处皆留。”亦是此意。

展开全文

祝嘉《论书法中的“疾涩”》一文称:“‘涩’是容易学的,‘疾’就不是初学容易做到的了。不能快而勉强快,其病在忙,忙必乱,是很不好的。所以,入手要从‘迟涩’做起,渐渐进到‘疾涩’。”“‘涩’可以慢慢来,步步停顿而做到;‘疾’就万不能勉强,要顺其自然,不然会出毛病的。”其实,“涩”也不易做到,不当的“涩”就会如言先生所说的那样“太缓者滞而无筋”,所以他再三告诉学书者“(涩),切忌刻意颤抖扭曲,力避‘金错刀’之状。”沙孟海《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就有清人李瑞清由于用笔“涩得过分”而变为“颤笔”了,说:“李瑞清后来专写汉魏碑版,喜用颤笔。他见到当时写北碑的,不入于赵(之谦),则入陶(濬宣),他要用蔡邕的‘涩笔’去矫正他们,结果,涩得过分,变为颤了。更有甚于此的,一般学李瑞清的人,颤得过分,益发不成样子,弄得李瑞清的字愈加出丑。所以我说,李瑞清书价陡落,他们也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一文中从技法的角度,相较“缓”“滑”之行笔来说明疾涩之法不易上手,说:“行笔不但有缓和疾,而且有涩和滑之分。一般地说来,缓和滑容易上手,而疾和涩不易做到,要经过一番练习才会使用。当然,一味疾,一味涩,是不适当的,必须疾缓涩滑配合着使用才行。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或疾或涩,技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必须将笔力注入到结字点画中,以得到高质量的线条。那么在具体的行笔过程中可以偏“疾”或偏“涩”,但切不可“一味疾,一味涩”,而是要做到言先生主张的“疾涩兼备,相互为用”。潘之淙《书法离钩》云:“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狂驰则形势不全,淹滞则骨肉重慢。”在疾涩技法的运用中,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即疾中有涩,涩中有疾,既涩又疾、既疾又涩,如此方可“到恰好处,直当得意。”(周星莲)董其昌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及周星莲说“有擒纵,方有节制”、朱和羹说“作字须有操纵”、包世臣说“行处皆留,留处皆行”等,其奥秘之处全在疾涩之道。世人称米芾书法用笔“沉着痛快”,“沉着”是涩,“痛快”是疾,二者完美结合,也就有了风樯阵马的艺术效果。否则,“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丰坊《书诀》)

言先生认为疾涩之中应以“涩”为重,说:

“我以为‘涩’字甚为重要,不‘涩’安生险劲?不涩则流浮薄,俗笔现矣。然‘涩’非‘迟’也。我喜逆涩之笔,涩则劲;一画起笔须逆入,一竖起笔须力顿;中段丰实,收笔自然凝重。”

“按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所示: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之要。书写篆隶,往往忽视‘涩’字,顺笔拖刷,更谈不上裹锋使转、逆势涩进了。”

“以篆隶为例,‘涩行’是基本笔法之一。不少作者由于审美心理简单粗糙,远离雄深苍浑的秦汉气息,漠视古人告诫的‘逆势涩进’‘裹锋绞转’‘中实沉涩’等创作旨要。”

“在渴墨的应用中,常常离不开涩笔。涩笔,衄错艰涩,行中有留。蔡邕《九势》中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古人有“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原处’。”(《抱云堂艺评》)

疾涩之法,重在涩。李世民《笔法诀》云:“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也认为“轻、重、疾、徐四法,惟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不直率油滑也。此等自是不传之秘,岂可忽过?无限运用皆从此,即‘停’法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华琳《南宗抉秘》更是认为“涩为疾母,疾从涩出。”另外,像张旭“挑夫争道”之喻、苏轼“逆水撑船”之说,以及褚遂良“画沙印泥”法、颜真卿“屋漏痕”法、黄庭坚“荡桨”法,还有篆刻中的涩刀法等,都是疾涩之法中重“涩”的一个体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涩”呢?刘熙载《书概》说得好:“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唯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涩笔就是在行笔中节节推进、艰难前行,以期在巨大的阻力之中充满着鼓荡前进的力量,以避免臃肿凝滞或单薄浮滑,而形成内劲充足、笔力雄健的书法线条。由于涩笔所产生的力更多是内在的、隐含的、不容易被觉察的,所以在对“涩”的理解上有些难度。刘熙载以“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进行喻比,非常形象地阐述了运笔“涩”的道理,这与古人以逆水撑船喻涩势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指出战掣之法虽也是行笔要诀,和涩笔有相似处,但其内涵不同,可以用来借鉴,但不能完全效仿,要不就会出现病态之笔。

言先生认为“涩”能生险劲,真正把“涩”理解透了,用到位了,则可达到“涩发春蚕食叶声,沉雄古拙自然生”(祝嘉论书诗句)的艺术效果。先生提及的“涩行”“中段丰实”,可以说,对“涩”的重视就是对笔画中段行笔的重视。笪重光《书筏》云:“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以及刘熙载《书概》中强调的“行笔欲充实”“笔心实实到”皆说明了这点。林散之说:“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必要能留”。“能留”则为涩笔之法,才会有高质量线条的产生。而一些人书法笔画两头实、中间空,甚至是“牛头、蜂腰、鹤膝、鼠尾”病笔的出现,这何以能有高质量的线条?这是对“涩笔”没有深刻领悟和扎实践行的结果。

“一阴一阳之谓道”,言先生称“疾为阳刚,涩为阴柔”,疾涩之法就是阴阳之道。以涩为重,并不是为了涩而“涩”,而是疾涩得当,涩由疾出,正如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所说:“势疾则涩”。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