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

 

2023/7/18 6:49:41 ('互联网')

本文目录

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学说,但也同时分为各有侧重的学派。

“理学”,自北宋产生,盛行于南宋和明,衰落于清。这期间,涌现众多学派,影响广及千年。

朱熹,与程颢、程颐属于狭义“理学”,以“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被称为“程朱理学”。

因此,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一元论哲学”的认识论。

二百多年后明代王守仁,号阳明,与陆九渊为“心一元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自然以“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理一元”和“心一元”,就是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学说的最大区别。

朱熹和王阳明,分别是宋儒和明儒之翘楚。他们的理论,皆根源于先秦的儒学。

“格物致知”,载于《礼记.大学》。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据称为西汉今文经学创始人之一戴圣所作,是学习孔子传下来的“礼经”的笔记,因而称“记”。
关于《大学》,郑玄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礼记》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君子个人修养与为政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总纲”;然后具体讲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中,“修身”是根本。

“格物”,唐孔颖达《疏》云:“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这是说,“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孔《疏》云:“初始必须习学,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知”,指知识。孔颖达认为“致知”,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朱熹,认为《大学》这篇文章很重要。于是将其与《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将《大学》置于首篇。

朱熹的儒学前辈程颐,已经将“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来论述了,只是还不是高度重视。

朱熹则在程颐研究的基础上,上了一个档次,不仅高度重视“格物致知”,还总结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论”。

这里要插上几句。前面说到,朱熹属于“理一元论哲学”。他在程颐融合佛教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即“总合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又各自有一个理;然而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一个理的体现”。

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关于“理”的认识论。

他说,“格”,为至为尽;“物”为事。“格物”,是“即物而穷尽事物之理”。“致知”,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他进一步说,从格物到致知是认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积累到贯通的过程。格物与致知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宋朝,和朱熹同时,还有一个大儒,叫陆九渊,号象山,家学深厚。

他创建了著名的“象山书院”,培养大量弟子,时称其与兄陆九龄为“江西之学”,与朱熹的“闽学”,并称“朱陆”。

陆九渊对《大学》的理解,换了一个角度,他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由此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一系。

王阳明,属于陆九渊“心学”一派。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他认为,“格物”,是为“正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

王阳明的弟子,在《传习录下》中,将老师“格物致知”的理论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后人,称这四句话是“王门四句教”。

《礼记.大学》所讲的“七步骤”,包括“格物、致知”,原意是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但从宋代理学的程颐开始,则将其上升到联系“本体论”的“认识论”高度。

比如朱熹,他认为,“理”为“本”,“气”为“具”——“理”是“本体”,“气”为具象。他以此说,与稍长于他的张载的“其本论”哲学相抗衡。

比如王阳明,他认为,心的“良知”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就是说,“心”在本体论方面是事物的源泉。

各自不同的本体论,也使朱熹和王阳明对于认识论功能的认识上,形成了很大不同。

朱熹说,“格物致知”,在于“即物穷理”。就是必须通过事物的具象,而深入认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理”。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在于“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知。

用任继愈老先生的话说,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王阳明,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宋明理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代表人。在“格物致知”认识论的研究上,也呈现多元局面。

明代的罗钦顺,是当时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他与王夫之,都受朱熹影响,关于“格物致知”,在“尽吾心中之理”方面,有所发挥。

明末清初的颜元,则对“格物致知”各种理论作了一番总结,认为,“格”就是“手格猛兽之格”,即亲自动手去做;“格物致知”,就是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强调了认识和习行的结合。

宋明理学,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中儒、释、道三教冲突融合的结晶和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理学各家对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重大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大大深化了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总体上,理学,作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统治起了稳定和维护作用。

另外, “理一元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心一元哲学”中强调的道德主体价值和个体自觉,都对后世思想家有一定的思想解放和早期启蒙的作用。


理学在东北亚和东南亚,都有广泛传播和影响。所传及之国,往往形成了源自中国而又结合其本国情况的的“气学派”、“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

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后,最早,“科学”的汉译是“格致”。

19世纪70年代,在英国人麦华陀倡议下,中国学者徐寿和英国学者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成为当时西学东渐和中外人士研讨西学的中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风俗的转变。

通过这两件事,可见“格物致知”影响之深。

“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致良知”、“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这三句话,要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我看应该这样子重新排列一下顺序比较更合理:“格物致知“、“致良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